正文

人生若只如初見

張愛玲:她從海上來 作者:艾嘉


提到張愛玲的上海,總讓人聯(lián)想起百樂門、霞飛路上的國泰電影院、逸園跑狗場、南京路上的飛達咖啡館,偉達飯店,朵云軒、愛斯頭、桃花賽璐璐梳、綠豆糕,還有那“克林克賴”的電車鈴聲。

《沉香屑:第一爐香》開頭就這么寫:  

請你尋出家傳的霉綠斑駁的銅香爐,點上一爐沉香屑,……您這一爐沉香屑點完了,我的故事也該完了。

如果說,在沉香屑撩鼻、古舊的青煙中聽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香港的故事,那么今天我說的這個故事應該就著咖啡聽!

請您隨便在哪個街角一拐,拈個咖啡店坐下來,點一杯清咖啡。隨著杯中熱氣裊裊升起,讓我說一段20世紀20年代上海的故事。只是,這個故事與咖啡一樣,有點苦。撥開歷史的塵埃,穿梭于時光的流年,回到1915年。

19歲的張御史的少爺——張志沂、黃軍門的小姐——黃素瓊,喜結(jié)良緣。兩人門當戶對,男才女貌,是人人稱羨的一對金童玉女。

五年后,1920年9月,生下大女兒——張愛玲。次年12月,生下兒子——張子靜。

僅看表面,這完全可以稱為“幸福的一家子”。但當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時,渺小的家庭和個人,在急劇變革的時代,在各種思想的突變中,打破了原有的一成不變的慣性,或一廂情愿或心有不甘地走上各自的命運。

正如張愛玲所說:

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已經(jīng)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

當時,張志沂一家,一直與他二哥同過。這位張愛玲稱為二伯父的男子,是她祖父張佩綸的第一任妻子所生。整整大張志沂17歲。

長兄如父。在封建家庭中,這是一條不變的定律。何況,他們的父親母親早逝,張志沂和同父母的妹妹張茂淵一直跟著哥哥嫂子過日子。連他們母親李菊耦去世后所分財產(chǎn),也由哥嫂保管。

《對照記》里面有一張兄妹三人的合影。用張愛玲的話來說:這哪像什么兄妹,簡直像父子仨。

張志沂的二哥不茍言笑、圓頭圓腦、壯實嚴肅。而張志沂長瘦清癯、生性風流。風流倒不見得就是作風不好的代名詞,而是這位從小飽讀詩書,又通英文的舊式才子的書生意氣。這樣的人,在兄長名下求生活,自然拘謹難挨。

張志沂一直找不到借口分家,搬出去過小家庭的生活。后來,他托在北洋政府做交通部總長的堂房伯父引薦,終于在津浦鐵路局謀了個差事——英文秘書。就這樣,張志沂順理成章地分了家。

1923年,張志沂舉家,帶著自己的妹妹,由上海搬到天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