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個吉普賽女孩一樣四處流浪,傳遞愛也感受愛
2009年的暑假,丁麗晴和好朋友米勒到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興慶區(qū)第三小學擔任義工,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給孩子們講課。
第一天,她們請小朋友們用英文描述小伙伴的外貌特征,第二天則必須描述小伙伴的性格特性。她說,這樣的授課方式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先感性后理性。為了活躍學習氣氛,她選擇了一本《戴著帽子的貓》的童話書,分配孩子們扮演不同的角色,用情景表演的模式來講述書本內容。后來,她們還將這次支教活動圖片做成展板,希望號召更多的義工去幫助這些孩子。
“其實做義工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丁麗晴說。聽著孩子們瑯瑯的讀書聲,看到孩子們帶著紅暈的小臉兒上洋溢的笑容,麗晴感受到一種被需要、被愛和被接受的溫暖。人常說,施比受幸福。起初,麗晴以為是去給予愛的,沒想到被愛的卻是她自己。自此,她更充分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
除了到非洲和中國寧夏做義工外,在加拿大居住的兩年多里,麗晴一直堅持每個周四和周六放學后到當地的公共圖書館教那里的智障兒童讀書。麗晴說,剛開始做這事兒時,如何教這些孩子念書,她會在心中定個計劃。但漸漸地她發(fā)現,和這些特殊的孩子溝通最需要的不是書本知識,而是贊美和擁抱。她說:“當我贊美或者擁抱他們時,孩子們的臉上都會漾起幸福和快樂的笑容。這比真正教會他們多少書本上的東西重要得多?!边@些孩子有的不會說,有的不會走,但他們能感受到她的愛。
因為父親工作的關系,丁麗晴奔波在十幾個國家之間。她結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體驗著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在接受文化差異的前提下,她找到一個平衡點,這個平衡點就是愛。因為她深切地感受到,愛存在于每個人的心里,不論生活在地球的南端還是北端,不論是白種人還是黑種人,有愛就有友善,就有感動。丁麗晴說:“我像個吉普賽女孩一樣四處流浪,傳遞愛也感受愛。”
丁爸爸的話——
我覺得每個孩子,尤其是被寵的孩子,都應該找時間走進貧苦的地方。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體味真正的感恩,也才能見到社會的另一面。知道自己過好日子有多么幸運,也才知道世上有多少可憐人需要關懷。
麗晴這輩子第一次來非洲,是陪她的老師到當地給孩子們講數學課。麗晴跟非洲的孩子們住在一起,生活條件很簡陋。白天麗晴給孩子們講課,到了晚上大家也可以在一起聊天,正是通過這樣愉快的溝通,加深了彼此之間的了解,增進了感情,也產生了友誼。那個暑假下來,她曬成一個小黑炭。離開非洲山區(qū)的時候,還抱著孩子們哭。隔了一年,麗晴又去非洲大陸,繼續(xù)到貧困的山區(qū)支教。她已經和當地的孩子、當地的村民成為了朋友。
麗晴高中時,每年都堅持到學校附近的一個殘障兒童的育幼院,給孩子們講課、讀故事書。我知道,因為她學會了知福、惜福和感恩,所以她比同齡人更懂事、更成熟、更體諒、更寬容,而且她會因為行善助人而活得更積極、更快樂!
中國人現在壓力很大,孩子是這樣,成人更甚。誰不曾經歷職業(yè)倦怠期,誰又不曾陷入生活的困局?職場本來就是利益關系綜合體,你不捍衛(wèi)自己的利益,沒有人會主動幫你捍衛(wèi)。不為人知的職場或生活困局,在打造出中國經濟這列飛速向前的列車的同時,也讓越來越多的職場人深困其中。
25歲的上海姑娘潘潔病逝,很多人為此唏噓感慨,因為有很多共鳴——覺永遠睡不夠、工作永遠做不完、加班、饑飽不定。一時間“被工作狂”飽受熱議。值得玩味的是,調查顯示,七成職場人擔心自己過勞死;反之,又有八成職場人愿意用自由換高薪。
身體和生存,不在天秤的兩端,竟成了相互抵消的對立物。問問自己,在越轉越快的飛輪里,你愿意被動地跟隨甚至投入全部氣力,還是懂得適當地停一停、允許自己偷一偷懶、聽取來自身體的聲音?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人生之路不再是一條按部就班的直線,你可以給自己設定“間隔年”。走出去,融入到全然不同的文化與民族中,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
做義工并不是因為“有特殊的人群需要幫助”,恰恰相反,得到幫助的正是我們自己。你總是以為你是來施與“愛”的,但往往被愛得徹徹底底、穿透骨頭的卻是你自己。真正的感恩,是在自覺自愿中的欣賞和感謝,是感于內而形于外的表達,是用心體驗人與人之間的美好,而非基于虧欠基礎上的還債。
很多時候,中國式的報恩觀念僅停留在表面上。女兒你之所以要孝順我,是因為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念,還是你骨子里真切地感受到了我對你的愛?愛是人和人之間的連接,而且不以功利為目的。無論是孝道或是報恩,某種意義上,把人際的付出看成了一種債務,即所謂的人情債,這貶損了愛。真正的愛是不求回報的,女兒我愛你,不是為了我需要你——你將來有一天侍奉我終老,我愛你僅僅是因為我愛你。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永遠是不對等的。現代社會,缺乏有效溝通的家庭很多。健康的家庭模式是孩子接受父母對自己的愛,并且將愛傳遞下去,好好地愛自己的子女。
我們常常說愛,其實愛中還包括被愛的能力。一個能接受愛的人,能夠用心感受他人的美好,自己帶著被愛的感受好好地生活下去,在有機會時表達自己的感恩,在有余力時去幫助自己能幫助的人——那才真是懂得感恩的有情人間。
放養(yǎng)教育精彩語錄
我覺得每個孩子,尤其是被寵的孩子,都應該找時間走進貧苦的地方。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體味真正的感恩,也才能見到社會的另一面。知道自己過好日子有多么幸運,也才知道世上有多少可憐人需要關懷。
做義工并不是因為“有特殊的人群需要幫助”,恰恰相反,得到幫助的正是我們自己。你總是以為你是來施與“愛”的,但往往被愛得徹徹底底、穿透骨頭的卻是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