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間經過千萬年的大亂,經過諸神的齊心協(xié)力浴血奮戰(zhàn),終于打敗了禍亂天地間的邪神和妖魔,安定了天界人間的秩序。天界大張封神榜,群仙各有統(tǒng)屬,各有所司,職責清晰,更有眾神大會,以決定天界人間的重大事項,比如天界、凡塵、冥界三重世界的劃分,天界各司的設立、職權的設置,就是在第一屆眾神大會上討論通過的。其后天界各司的分立、職責的細化,以至于人間四季的排序,萬物生靈的生死輪回,都是在歷次眾神大會上確定的。
眾神大會的無上權威,最終卻使天界的神仙們擁有了無比優(yōu)越的超然物外的舒服感覺,習慣了無愛無恨,無欲無求,悠哉游哉的神仙們,漸漸地為了鞏固既得利益,開始變得專橫和獨斷,不允許再有超越劃定的規(guī)范藩籬的異端。
而沒有了規(guī)范制約的天界的神仙,也不再去關心神仙們既得利益之外的事務,而諸神在獨享天地間最大的特權時,也對身外所有的事務沒有了太多的興趣,眾神大會在千萬年的繁復召開中,逐漸成了天界的神仙清談闊論的機制。
不知從何時起,玉皇大帝作為天界的最高統(tǒng)治者,他的旨意開始凌駕于各司的職責之上。天界的神仙們即使看出了,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而又無所作為的神仙們也非常高明地以明哲保身的態(tài)度睜著一只眼,閉上了另一只眼,反倒是犯顏逆阻的神仙成了諸神中的異類。比如那個不知道好歹的防風氏的下場,天界的神仙們就沒有幾個可憐他的。
天地間曾經洪水泛濫,濁浪滔天,玉皇大帝命鯀下界治理洪水??墒酋叢淮勖?,竟盜竊了玉皇大帝的寶貝息壤,用能夠生長不息的土壤,以堙洪水。玉皇大帝盛怒之下,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死三歲不腐,剖之以吳刀,化為黃龍,是為禹。
于是玉皇大帝命禹子承父志,繼續(xù)治理桀驁不馴的洪水,并給予禹調遣諸神的大權力。
禹聚諸神于茅山,商議治理洪水的大計,偏那防風氏因為在安定天界人間秩序的大戰(zhàn)中戰(zhàn)功卓著,自高自大,沒有按期赴會。禹惱怒防風氏不遵守約束號令,殺而戮之。
隨后,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辟除民害,驅除了不服天界管轄振蕩洪水的水神共工,爵有德,封有功,奏請玉皇大帝,以四海龍王統(tǒng)管下界四海之水。
禹誅防風氏,實在是為了驅除水患,集聚力量,不得不賞罰分明,嚴肅紀律,而又不得不將素有戰(zhàn)功的防風氏明正典刑。但玉皇大帝為什么要給予禹如此大的權力,可以凌駕于天界的職能部門之上獎罰殺戮諸神呢?天界的神仙如有功過,自應該由天界掌管獎懲的部門論功行賞、按律處罰。這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天界的神仙們心知肚明,只是沒有誰為那個驕狂自大的防風氏惋惜。
做了神仙的楊戩,享受著人間的膜拜,有時也會想到:"俺不也掌握著一方的生殺予奪的大權嗎?當權力臻于巔峰的時候,如果俺也甘于做個逍遙庸碌的神仙,塵世的人還會對俺頂禮膜拜嗎?"
看慣了天界塵世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征戰(zhàn)廝殺,成王敗寇,平俗者貪圖富貴功利,富貴者不知收斂自持,權勢者恃強獨斷,懦弱者卑膝求生,楊戩就愈加超然,也就更加不愿意去思考。
可是楊戩按落云頭,和小涵來到山腳下,望著漫山遍野燦爛怒放的山花,還是禁不住因眼前的美景而心曠神怡,就還是要忍不住地想:"好美的景致!為什么要嚴格地設定花草榮枯開謝的時日,而不能夠任由其自由開放呢?為什么要設定花的顏色,而不能夠任由其選擇?"
天地間,巍巍高山,滔滔流水,秋去冬來,雪雨冰霜,山自高水自流,秋自去冬自來,冰霜自潔而雪雨自落,就好似這山腳下的花,自開自落,自榮自枯,即使有了天界律條的約束,為了綻放出生命的色彩,卻也要頑強地生長。
其實,每一朵花,都有其開放的理由。
第二章
觀世音菩薩漫步在南海普陀山的紫竹林內,桿桿修竹,清翠的似乎有水珠可以滴落,枝葉在輕風中微微抖動,白色的霧在竹林中飄蕩。
獨自在竹林內漫步,感受著清泠、幽靜,觀世音菩薩內心的情思,就輕輕地翻涌起來。俯瞰塵世中的五行大山,可以望見那只猴子露出的腦袋。頑皮的猴子,雖然只露出一個腦袋,一只手,卻還要東張西望,抓耳撓腮。猴子,就是不肯安分守己的東西。
觀世音菩薩捧著凈瓶,微笑著望著壓在山下的猴子,卻在心里溫柔地想:"猴子的本事固然是亙古未有,所以他才會無所顧忌,顛倒天地。千萬年,敢于笑傲天地的人物只出過這一個,天界的神仙,哪個有他的英風神采?灌江口的楊戩,雖然榮膺天界第一戰(zhàn)神的尊榮,可是如果沒有'梅山六兄弟',沒有太上老君的金剛琢呢?"
圍住四面的十八架天羅地網,擎著照妖鏡,半空督戰(zhàn)的托塔天王李靖與三太子哪吒,舞槍仗劍的楊戩與"梅山六兄弟",昔日那場天地開辟以來亙古未有的神妖大戰(zhàn),猶在眼前。
驕傲的神氣,頑劣的微笑,指天笑罵的無所顧忌,火山噴發(fā)般的憤怒,金箍棒閃爍的耀眼光芒,這些都讓觀世音菩薩不能忘卻。
因為觀世音菩薩特有的女性慈愛情懷,應對塵世每一次虔誠的祈求時,不惜千萬年修行獲得的法力,縱有損耗,也無怨懟,尋聲救苦,千圣千靈,萬稱萬應。塵世人們真正把她當成了心目中至圣至尊的佛,稍有波折,就想把自己的欲求傾訴給觀世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