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本書期間,我曾看過一則關于“廣州華僑房屋開發(fā)公司訴《中國改革》雜志社案”的新聞報道。在這起案件中,廣州市天河區(qū)法院駁回了原告的侵權訴訟請求,主審法官在判決書中寫道:“衡量新聞機構(gòu)的評論是否公正,應當從其評論的對象是否與社會公共利益有關、評論依據(jù)的事實是否真實存在、評論是否出于誠意來考量。”記者問這位名叫巫國平的法官,為什么在涉及社會公益問題上,法院會更傾向于保護媒體的權利?巫法官回答:“這個社會對媒體的容忍有多大,這個社會的進步就有多大。一個文明、民主、進步的社會,都應當充分發(fā)揮傳媒的監(jiān)督作用?!睆倪@些樸素的話語里,我仿佛又聽到霍姆斯、布蘭代斯、漢德等偉大法官的聲音,也感受到一位中國法官的智慧和勇氣。
五
有幸翻譯這本好書,得益于北京大學出版社曾健先生的信任。曾健與我都有過警察經(jīng)歷,審美、行文又都偏好“文藝腔調(diào)”,也算是臭味相投,相見恨晚。從談妥版權、文字審校,到版式設計、美編配圖,曾健全部親力親為,本書亦凝聚著他的智慧和心血。在此,特對蔣浩、曾健、喬智煒、賀維彤和陳曉潔諸君的編校、設計、配圖工作表示感謝。
感謝最高法院的蔣惠嶺法官,他最早向我推薦本書,翻譯所用原書,亦由他提供。四年來,是他言傳身教,讓我感受到,為司法改革的理想?yún)群啊^斗、行進,本身就是一種美好。感謝最高法院陳現(xiàn)杰、周加海、劉樹德、范明志、王曉濱、陳鵬展、付育、姜強、田朗亮諸位法官,以及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的屠振宇副教授,我對相關憲法、刑事、侵權理論問題的深入理解,多得益于他們的智慧和指點。
感謝美國西北大學語言學系的鄭曉菊博士,她對照原文,逐字逐句審校了全文,提出了許多精確、中肯的修改意見。最高法院審判監(jiān)督庭的李英凱法官,也對譯稿進行過細致、認真的校對,并指出了用詞用典的諸多不當之處。多謝北京市檢察院二分院公訴處的劉峰老弟,陪伴我度過北池子南院北樓307那段苦樂交織的時光,并忍受了我在工作、翻譯之余的無盡嘮叨。
最后要感謝愛妻王鴻諒。她對我不分晝夜,在電腦前尋章摘句的行為,始終保持寬容態(tài)度。翻譯,尤其是學術翻譯,是一項費力不討好的事業(yè)。沒有她的支持,我不會在繁重的工作之余,選擇這條無名少利的“窄路”。作為資深記者,她以特有的認真與細致,對本書中的每一字句,“都提出過專業(yè)而充滿愛意的批評”。
何帆
2011年6月18日
于最高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