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南明史籍在迎立問題上記載非常混亂,原因是弘光既立,先前持異議者不免改口,局外人士又難免輕信風聞和自我揣測,弄出種種誤解。比較而言,最可靠的記載是直接參與其事的姜曰廣所著《過江七事》。按姜氏記載,當時“江南北諸紳”(指錢謙益等熱衷于東林門戶之見的官紳)“群起擁潞王”。作為實權(quán)人物的史可法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他是東林黨人左光斗的得意門生,自然對擁戴福藩繼統(tǒng)心存疑慮,但又擔心舍親立疏將引起更大的政治風波。經(jīng)過反復(fù)考慮,他暗自決定前往浦口同鳳陽總督馬士英商量在桂王與福王之中選定一人。史、馬密商的結(jié)果是“以親以賢,惟桂乃可”。至于惠王朱常潤不在議立之列是因為他迷信佛教,不懂世事。(朱常潤次年降清后給清廷的奏疏中說:“臣自髫年皈依釋教,性甘淡薄,只知焚祝,毫無外求?!保┑诙?,史可法親自寫信給南京高級官員說明定策意見:“迎桂者何?以福、惠之有遺議也,乃舍而立桂也。其潞藩則仿古兵馬元帥之制暫借統(tǒng)兵馬。”南京的官紳對于這個折中方案比較滿意,由南京禮部準備乘輿法物前往廣西迎接桂王。就在這一關(guān)鍵時刻,馬士英由浦口回到鳳陽,突然得到報告守備鳳陽太監(jiān)盧九德勾結(jié)總兵高杰、黃得功、劉良佐決定擁立福王朱由崧。這里有幾點值得注意:一、盧九德在萬歷末年曾在宮中為老福王朱常洵服役,由他出面聯(lián)絡(luò)三鎮(zhèn)當出自朱由崧的幕后策劃。李清記載:“時王聞,懼不得立,書召南竄總兵高杰與黃得功、劉良佐協(xié)謀擁戴。劉澤清素狡,先附立潞議,至是以兵不敵,改計從杰等。”二、高杰、黃得功、劉良佐的積極參與擁立顯然是為了攘取“定策之功”增強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三、史可法之所以要親赴浦口同馬士英會商,正是因為士英身為鳳陽總督,直接節(jié)制著高、黃、劉等總兵,借以取得軍隊支持。不料變生意外,馬士英眼看手下大將全部自行投向福藩,如果再遵守同史可法達成的協(xié)議,自己只會被駕空、被淘汰,權(quán)力的欲望使他顧不上什么信義,抓住時機向福王朱由崧表示效忠。史可法還蒙在鼓里,繼續(xù)寫信給馬士英申說朱由崧“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讀書、干預(yù)有司”七不可立的理由。馬士英既已改變初衷,參加擁立福王的行列,史可法的來信等于直接指斥行將即位的皇帝,把權(quán)力的劍柄交到了馬士英手里。馬士英立即以鳳陽總督和三鎮(zhèn)名義正式致書南京守備太監(jiān)韓贊周宣布擁立福王朱由崧。當南京各大臣被韓贊周邀請到家中傳閱馬士英的書信時,雖然不少人感到震驚,但是他們既無兵權(quán),立桂、立潞的方案又已胎死腹中,失去了憑借,只好違心地表示同意。擁立潞王朱常淓的主要策劃人物錢謙益的表現(xiàn)就頗為典型:“錢謙益侍郎觸暑步至膠東(指高弘圖)第中,汗渴,解衣,連沃豆湯(指解暑之綠豆湯)三四甌。問所立?膠東曰:‘福藩?!粦?,即告別。膠東留之曰:‘天子毋容抗也?!X悟,仍坐定,遽令仆市烏帽,謂:‘我雖削籍,嘗經(jīng)赦矣,候駕龍江關(guān)。’”東林黨魁的態(tài)度如此,其他原先追隨擁潞的人也可想而知了。山東總兵劉澤清一度支持東林骨干擁立潞王,當他得知高杰、黃得功、劉良佐三鎮(zhèn)的動向后,自知兵力不敵,立即隨風轉(zhuǎn)舵加入了擁立福王的行列。四月末,福王繼統(tǒng)已成定局。
由于擁立定策問題對弘光一朝政局的影響極大,有必要作一點分析。前面說過,當時江南東林黨人在朝、在野的勢力很大,他們中間的骨干分子以“立賢”為名主張舍棄神宗嫡系子孫而擁立穆宗之孫潞王朱常淓,后來的事實證明朱常淓并不“賢”,他們的真正用意是排除福王以確保崇禎時期東林—復(fù)社黨人在政治上的操縱權(quán),特別是如果潞王以較遠的宗支而被迎立,錢謙益等人有“定策”之功肯定可以飛黃騰達。一度處于權(quán)力中心的史可法優(yōu)柔寡斷,設(shè)想出擁立桂王的折中方案,以為桂、福二藩都是神宗嫡支,以桂抗??梢詽M足東林黨人反對立福藩的愿望,又帶著這個方案親赴浦口同掌握實際兵權(quán)的鳳陽總督馬士英商量,自以為事出萬全。結(jié)果風云突變,無論他主張擁立的仍是神宗嫡系,在朱由崧眼中他始終是反對自己黃袍加身的重要人物。就當時情況來說,帝位候選人桂、惠二親藩離南京較遠,福、潞二藩近在淮安,史可法既然主張按照倫序迎立,就應(yīng)該當機立斷,把顛沛潦倒之中的福王朱由崧接來南京繼統(tǒng)。這樣,朱由崧必將對他刮目相看,馬士英和四鎮(zhèn)也沒有可乘之機。當初私下醞釀立君人選時,史可法曾經(jīng)對姜曰廣說:“以齊桓之伯也,聽管仲則治;聽易牙、開方則亂。今吾輩之所立者,豈其不惟是聽,而又何患焉?”這表明史可法知道落魄之中的福王只要爬上皇帝的寶座,享盡人間富貴就心滿意足,在這樣一個同“察察為明”的崇禎帝截然相反的庸主下,朝廷大政必然落在自己這幫“君子”手里,事情可以辦得很順當。可是,史可法的這句話一傳出去,“擁潞者聞之大嘩。以詢諸紳,又頗于福推惡??煞ㄓ谑且懿谎砸印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