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位于西藏首府拉薩市西郊區(qū)約2000米處的一座小山上,是一座政教合一的建筑。它建于公元7世紀的唐朝時期。
相傳唐朝的文成公主和藏王松贊干布聯(lián)姻,建造了這座宮殿供居住。以后,這座宮殿不僅是西藏地方和宗教領袖的住所,也是處理行政事務和舉行佛事的大殿。
布達拉宮由紅宮、白宮和宮前建筑三大部分所組成,這三部分建筑都布置在布達拉山的南坡上。整個宮殿四周有石城墻和三座城門圍繞著。
紅宮是達賴舉行佛事的場所,藏王達賴除了生活起居、施行政務以外,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誦經念佛。紅宮內的大佛堂、靈塔、享殿就是為進行這種宗教活動準備的。
白宮是達賴施行政務的地方,里面有一個500平方米的東大殿,殿內聳立著30根大柱子。達賴舉行坐床、親政的大典以及重大的宗教、政治活動都是在這座大殿內舉行的。
宮前建筑都是輔助用房,有佛像、佛具制造所、印經院、木工場、馬廄、監(jiān)獄以及喇嘛住宅等,它們共占地6公頃。
在布達拉宮,凡經堂和塔必須刷成白色,佛寺必須刷成紅色,白墻面上必須用黑色的窗框、紅色的木門和棕色的飾帶;紅墻上必須用白色和棕色的飾帶;屋頂及飾帶上的重點部位必須熘金。凡此種種,使布達拉宮成為一座色彩對比極為強烈的建筑物,在高原清新的空氣中和藍天的襯托下,確實具有一種令人震懾的威力。這也是當時的西藏統(tǒng)治者所期望和需要的,同時也使布達拉宮在建筑藝術上成為世界屋脊的奇寶。
明朝十三陵
北京城外昌平縣的天壽山麓,有一組宏偉壯闊的古建筑群,始建于1410年,那里埋葬著明朝成祖至思宗13個皇帝,所以人們稱它為“明十三陵”。
十三陵中最大的是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地上建筑由一門、一殿、一樓、一寶城組成,四周均有圍墻。門是棱恩門,殿是棱恩殿,樓是方城明樓,寶城上植滿了青松翠柏。
定陵是十三陵中另一座陵墓,屬明神宗朱翊所有。它建于明萬歷十二年,即1584年。它共由五個大殿組成:前殿、中殿、左配殿、右配殿和正殿。由前殿入口處到正殿后墻止,全長87米,總面積1195平方米。其中正殿是主體,長米,寬米,高米,安放著皇帝和皇后的棺木。殿內的地面和墻壁及半圓形的拱頂,全部由石頭筑成。那些石頭平整、光潔,其間的灰縫異常細密,真可謂天衣無縫。
在十三陵,整個地下宮殿設有五重大門,門高米,寬米,都用整塊漢白玉石制作。在門楣上方鑲有發(fā)亮的黃銅飾物,在石門的陪襯下,十分莊重、悅目。石門在安裝時運用了簡單的物理原理,因此,開啟非常輕便。
建造這些石砌地下宮殿是十分不易的。據(jù)史書記載,定陵地下宮從1584年到1590年整整修了6年,征集民夫幾十萬人,耗去白銀800萬兩,這相當于當時全國兩年的財政總收入。如果用來購糧,可供1000萬農民吃上一年。封建帝王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壓榨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