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錢》雜志選擇麥克爾.卡森來代表共同基金的“安全性”和“確定性” 則非形勢所迫。事實上,除了在股票選擇上,有無可否認的的天分外,他也許是所能設想到的最糟糕的選擇。他的基金根本不保險。它名叫富達投資精選科技基金(Fidelity Select Technology),不像大多數(shù)其他基金那樣在市場上大面積投資,而是只投資一個產(chǎn)業(yè):高科技。
在瘋狂歲月期間,每一家現(xiàn)代投資公司也同時是家娛樂公司。富達投資公司利用其精選基金,刻意大打市場的娛樂牌。它總是想當然地認為,精選基金的客戶會是最積極的業(yè)余人士,他們喜歡猜測哪些行業(yè)準備上漲,他們也是那些能經(jīng)受得起挫折的人。不過這個猜測從未被《金錢》雜志的文章所登載。 結果,麥克爾.卡森對這樣的媒體曝光感覺有點尷尬,不過,對富達投資公司而言,這樣的做法超過其最好的期望值。等介紹該基金的文章4 月份一擺到報亭,麥克爾.卡森的基金已經(jīng)確立了其成功的地位,其價值略微超過2 億美元。到了7 月份,它已經(jīng)接近6.5 億美元了。每天都有上百萬的資金注入到該基金中,金額為三、四千美元的支票就有成千上萬。麥克爾.卡森回憶道:“它就像在觀看一支花的慢速攝影短片,超現(xiàn)實主義的。”
接著—完了,游戲結束了。到了8 月份,科技股突然大跌,麥克爾.卡森的基金也一樣。他現(xiàn)在正在拼命掙扎,試圖讓自己比市場跌得少一些??陀^地來衡量的話,他做得非常棒。他回憶道:“科技股都是20% 的跌幅,我的基金只跌了10%。”
不幸的是,對所有從《金錢》雜志了解到他的共同基金已經(jīng)岌岌可危了的人來說,這可不是件令人感到安慰的事。1983 年下半年,隨著精選科技基金價格的下跌,許多人發(fā)現(xiàn)了他們起先不太了解的有關共同基金的秘密。它們并不一定“穩(wěn)當”。作為一名投資人,而非儲戶,就意味著要接受風險;如同麥克爾.卡森的基金,選來選去要想獲得快速和壯觀的贏利,同時風險也必然最大。不過,這個教訓不是從《金錢》雜志上學到的,而是用冷冰冰的現(xiàn)鈔交學費學到的。
1987 年7 月28 日:道瓊斯工業(yè)平均指數(shù):2493.94 點
“今早報紙還真有點料?。 北说?林奇邊說邊搖頭,還有點假裝驚嘆的樣子。在他那個拐角小辦公室里,他背靠在椅子上,翻閱著《華爾街日報》。傳言這位彼得.林奇,因為管理富達投資公司的麥哲倫基金而坐擁3 百萬年薪。他穿一身微微有點破損也急需干洗的淺藍色泡泡紗縐條布西服。這會兒是早上8 點。7 月末,隨著牛市逼近它的第5 個周年紀念日,贏利還在繼續(xù)—今年就已經(jīng)漲了500 多點了。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您見著石油大亨布恩.皮肯斯做些什么了嗎?”彼得.林奇問道。皮肯斯宣布計劃,購買龐大的飛機制造商波音公司1 千5 百萬的股份?!拔乙灿? 萬股波音公司的股份,”他說道—大約值一百萬美元多一點,對擁有110 億美元資金的麥哲倫基金來說,只不過是零花錢而已。如同大多數(shù)投資組合經(jīng)理,彼得.林奇在指其基金時,傾向于指自己。他聳聳肩道:“有人忘了告訴整個基金行業(yè),現(xiàn)在還是牛市階段。”
彼得.林奇閱報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每一頁報紙上都有一則足以對他的生活產(chǎn)生影響的故事。美國運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打算回購其部分股票的一則報道,讓他嘆息了一番?!扒魄七@個。”他向我出示一份列有麥哲倫基金1700 支股票前一天業(yè)績的打印清單。在這張紙頭部,用鉛筆畫線加以強調(diào)的是這樣幾個字“購買美國運通公司股票?!薄拔医裉煸缟蠈懙?。他們當時要是能等上一個月就好了?!?
“是?。 北说?林奇邊說邊再度搖搖頭?!敖裉靾蠹堈嬗辛习?!”
彼得.林奇也許是瘋狂歲月中最著名的投資組合經(jīng)理了,不過,他出名的方式不像20 年前杰瑞.蔡那樣。在他身上沒有一絲的夸張、異乎尋常、也沒有英雄或傳奇色彩。他已經(jīng)43 歲,高高瘦瘦的,頭發(fā)已經(jīng)全白,帶有愛爾蘭人典型的特征。唯一讓他與眾不同的只有這一點:他作為目前最好的共同基金經(jīng)理, 已有10 年光景了。
上世紀70 年代,內(nèi)德.約翰遜所做的最明智之舉就是把麥哲倫基金交給彼得.林奇來打理。1977 年他這么做時,彼得.林奇是麥哲倫基金研究的負責人,該基金只不過是一支擁有2 千2 百萬美元資金的小基金。10 年過后,它坐擁110 億美元資金,彼得.林奇可以自命擁有瘋狂歲月期間最傳奇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之一:在他接手該基金那一天,如果您投入1 萬美元到他麥哲倫基金的話,您將已經(jīng)掙到175000 美元了。
彼得.林奇輝煌業(yè)績的結果就是,甚至在瘋狂歲月結束之前,麥哲倫基金就一直是其象征:幾年前,它是一個游戲節(jié)目“危險”的答案。就我在富達投資公司轉(zhuǎn)悠那會,因為人們爭先恐后搶著想投錢進來,該基金已經(jīng)漲了30 億美元。該基金是富達投資公司所擁有過的最偉大的營銷工具,一塊吸引人們到該公司的大磁石,并使得它成為全美最大的單一品種的共同基金。一位前營銷助理說道:“彼得.林奇就是神。”
是啊,他也許不是神。不過,作為管理這樣一個可以特許經(jīng)營的基金經(jīng)理, 他對其他投資組合經(jīng)理的影響可謂巨大。他身上缺少華而不實的東西,而這可是股票證券市場的風氣。這很少給人一種不踏實的感覺。在購買和拋售股票方面,彼得.林奇和他的同事一點也不炫耀。在富達投資公司,沒有比單單因為它“炙手可熱”而購買這一股票更糟糕的過失了。當年,當大家都在購買科技股時,彼得.林奇剛好做客《華爾街周報》電視節(jié)目時,主持人路易斯.陸基瑟問他購買哪家高科技公司的股票。他回答道:一支也沒買;這些股票不是他要交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