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梅溪學堂里的“新人物”

胡適 作者:白吉庵


1904年2月,胡適三哥振之因患嚴重肺病,要到上海醫(yī)治;胡適既得其二哥紹之的同意,與其同行。當時他們選擇的路線是往南行,先過歙縣,到新安江上船,順流東下至杭州,再乘火車到上海。離家時,他母親望子求學心切,忍著離別之情,沒有掉一點眼淚,反顯出高興的樣子。胡適那時名為14歲,實剛滿12歲的孩子,第一次離開母親,心中也難舍難分,但為了將來的前程,只得鼓起勇氣,與慈祥的母親告別。后來他回憶那時的情景時說:“我就這樣出門去了,向那不可知的人海里去尋求我自己的教育和生活,——孤零零的一個小孩子,所有的防身之具只是一個慈母的愛,一點點用功的習慣,和一點點懷疑的傾向?!?/p>

到上海后,胡適進了他父親的朋友張煥綸辦的一個私立學?!废獙W堂。這位張先生是個提倡新學的教育家,先辦梅溪書院,后改為梅溪學堂與梅溪小學。不幸去世早,胡適只見過他一次。他辦學校的宗旨,只一句話:“千萬不要僅僅做個自了漢。”這學校的課程設有國文、英文、算學三科,但以國文科最為重要,也是分班的標準。胡適這個由鄉(xiāng)下剛進城的小孩子,初到校時,給人的印象是軀干不高,頭顯得很大;身穿藍呢夾袍,外面罩著絳色的大袖馬褂,一看就知道是鄉(xiāng)下來的。老師把他分在第五班,差不多是最低的一班了。幾個星期以后的一天,上國文課,一位姓沈的老師講《蒙學讀本》上的一段引文:“傳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育,其臭如蘭?!崩蠋熾S口就說:這是《左傳》上的話。胡適聽了覺得不對,知道是老師錯了,于是等書講完后,他拿著書本輕輕走到老師的桌邊,低聲地對他說,這個“傳曰”是《易經(jīng)》的“系辭傳”,不是《左傳》。老師臉紅了,說道:“儂讀過《易經(jīng)》?”胡適說讀過。又問:“阿曾做過文章?”胡回答說沒有做過。老師又說,“我出個題目,撥儂做做試試看?!彪S手出了一個“孝弟說”的題目。胡適領題回坐,寫了一百多字的文章交上去。沈老師看了,親切地對他說,“儂跟我來?!卑押m帶到第二班去。沈老師與二班的顧老師交談后,顧老師收下胡適并將他安排在最后一排。胡適坐下暗自高興,一天升了四班,但抬頭一看,黑板上面寫著兩道作文題:

論題:原日本之所由強。

經(jīng)義題:古之為關也將以御暴,今之為關也將以為暴。

胡適一看,可嚇壞了。他過去從未做過文章,今天不用說作文,就是題目也解釋不了,什么是“日本”?什么“經(jīng)義”?也弄不明白。糟了!又不敢去問?正在為難之際,一個校工走進教室,遞一張條子給老師,老師看過條子,對胡適說,你家有要緊事,派人來接你回去,卷子可帶回去做。胡適趕到門口見了家人,才知是三哥病危,慌忙趕到店里,幾個小時后,他三哥就死了。第三天他二哥由漢口趕來,辦完喪事;胡適先將升班事稟告二哥,接著述說作文的事,請教讀什么參考書目。他二哥給了他《明治維新三十年史》,1902年的《新民叢報匯編》等書籍,裝了一籃子叫他帶到學堂去讀。胡適返校后,費了幾天功夫,終于作了一篇論說文交了上去,老師看了以后也很喜歡。幾個月后,他又升到第一班去了。

胡適在學校甚得老師的喜愛。不僅班上的老師喜歡他,就是晚上管自習的老師也很器重他。據(jù)他一位老同學汪金鑾(安徽省婺源人)在一封給胡適的信里回憶說:

那時學堂里有個監(jiān)學張先生貴池人,他頗愛我規(guī)矩用心,夜下自修,叫我坐在他的八仙桌旁,口講指畫,和我說些古人的事跡,希望我的心很切。到后幾時,你也來了。這老頭兒一見你也另眼看待,又叫你也坐在他的方桌旁。他這方桌,別的同學并沒有坐過,仿佛是一個特別優(yōu)待的坐位。……

有一天晚上,你讀史記,讀到項羽烏江自刎時那首絕命詩,什么“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可奈何,虞兮、虞兮、奈如何!”你忽然將頭靠在桌上流泣不止。張先生問你,讀書為何流泣?你回說,我不知道是什么原故,肚子里非常感觸呢。張先生說你這小孩倒知哭,他可是了不得了。自這里以后,張先生非常的看重你了。我也是很奇怪你了……

自離梅溪以來,老同學四方分散,半個也看不見了,許多的連名字也不記得,惟獨這個哭項羽的胡洪骍,我倒時常記念著……

胡適讀了他哥哥給他的書籍后,不僅會作論說文,認識也提高了。這年由于拒俄運動的深入發(fā)展,反對清廷的斗爭也越來越激烈,特別在上海,發(fā)生了革命黨人刺殺清朝官吏聯(lián)俄派分子王之春的事件。這事使他思想上受到極大震動,因此增加了痛恨沙俄及反對清政府的革命心理。當時新出的《時報》常載批評時政的“短評”為民伸冤,抨擊清廷腐敗無能的文章,他很喜歡看。此外又讀了梁啟超辦的《新民叢報》及其他著作,并傳抄了鄒容的《革命軍》。讀了這些書,思想有很大進步,自命為新人物。這時的胡適已不是新來時的鄉(xiāng)巴佬樣子了,在別人眼里是“意氣昂茂,大有目無余子之概”的人了。

這年末,梅溪學堂派畢業(yè)第一班四個同學到上海道衙門去考試,其中有一個是胡適。他們當時年齡雖只十二三歲,但思想上已經(jīng)受到革命的刺激,要求進步,所以他們都以“新人物”自詡。既是新人物當然反對舊勢力,對上海道的官僚袁海觀非常憤恨,于是,王言、鄭璋、胡適三人聯(lián)合寫了一封匿名長信去痛罵他,并采取一致行動——“罷考”,離開了梅溪學堂。

后來,王言不知下落;鄭璋改名仲誠,畢業(yè)于復旦,死于1914年。胡適在《藏暉室札記》卷五里,曾有所懷念。他說:鄭是他的同窗好友,肺病一年多而死。不料學成后,未為社會效力就死了,他感到十分悲痛;并提出質(zhì)問,“今之少年往往中道摧折,誰之罪歟?誰實致此歟?”又說,“此不無研究之價值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