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自主意識
生活中有不少孩子對本該自己處理的事情毫無主張、不知所措,事事都依靠家長、老師。而有的孩子年齡不大,卻極有主意,生活、學習安排得非常合理,很少讓家長和老師操心,這是因為他們的家長有一個共同的做法,就是在孩子小的時候,注意培養(yǎng)他們的自立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也就是注重對孩子獨立自主性的培養(yǎng)。
獨立自主性是指人在社會生活中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它表現(xiàn)為個體自由地、獨立地支配自己的言行,并積極主動地進行相關社會活動,解決問題,以期望達到相應目的的一種狀態(tài)。孩子的獨立自主性最主要體現(xiàn)為,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進行自由選擇,進行相應的行為。獨立自主性是人最重要的品質(zhì),它決定了一個人一生可能的發(fā)展和成就。作為家長,要把培養(yǎng)孩子獨立自主性的目標時刻裝在心頭,根據(jù)孩子的年齡特點,經(jīng)常為孩子提供獨立活動、自主決策的機會和條件,幫助他逐步學會自己決定,自己做事,自己動腦筋想問題。
1.給孩子空間,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最喜歡生活在母親的懷抱里,但是他不能永遠這樣生活,必須讓他自己不斷地往前走,在生活實踐中培養(yǎng)他的獨立自主性。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都應該讓他自己做,不要代勞,這是一個教育原則。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切都好,恨不得包辦孩子的一切,但包辦一切的結(jié)果極可能是孩子什么都不會。
孩子長到兩三歲就有了“我自己干”的強烈愿望。他有這種愿望,家長就應該因勢利導,從培養(yǎng)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開始,培養(yǎng)其獨立自主性。比如說吃飯,孩子剛開始自己吃飯時,家長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許是自己喂孩子吃飯的幾倍甚至十幾倍,家長不能因為怕麻煩或擔心孩子吃不飽而放棄對孩子這種最基本能力的培養(yǎng)。從孩子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服、自己如廁、自己收拾玩具等這樣基本的生活習慣開始,盡可能早地讓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家長應逐漸擴大孩子的生活空間,讓他去自由發(fā)揮,哪怕最初的結(jié)果可能是一團糟,也要相信,一切都會好的。只要你逐步放手,就能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意識、獨立生活能力和勞動習慣。
2.給孩子時間,放手讓他做自己愿意做的事。
不少家長以為,孩子還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動。在孩子年齡還小時,家長應該適當強制性地安排孩子的時間,如學習時間,中午休息、晚上睡覺、早上起床時間,這有利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但和成年人一樣,孩子也應擁有自己的時間,如果時間的安排完全由家長包辦,孩子只是執(zhí)行,那么孩子的獨立自主性就永遠也培養(yǎng)不出來了。
家長可以每天給孩子一段他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只要不危險,就讓孩子自己安排,做他愿意的事,玩、看電視、畫畫……盡管有時忙來忙去什么也沒干成,但是最終孩子會逐漸懂得珍惜時間,學會安排時間。
3.給孩子問題,培養(yǎng)孩子初步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每個孩子都會無休止地提出一個又一個問題,但是如何讓他找到問題的答案呢?常??吹接行┘议L不厭其煩地回答孩子的問題,并利用一切時間來豐富孩子的知識。這并非不行,只是在豐富孩子知識的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孩子獲取知識的能力,應該逐步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經(jīng)驗告訴我們,孩子愛不愛提問題,是關系到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孩子如何得到答案,則是關系到孩子成才的重要因素。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有一條原則: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夢想的就應該讓他自己去想。需要強調(diào)的是,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否則可能抹殺孩子提問的興趣。同時,家長可以適度地給孩子制造一些難題,設置一些困難,這不僅僅局限于文化知識方面的,還應該包括生活方面的困難,試著讓他去解決,從而培養(yǎng)孩子的能力和優(yōu)良品質(zhì)。
4.給孩子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
孩子的獨立自主性在他的自主選擇上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不少家長怕孩子選擇錯誤,從來不給孩子選擇的權利。有的家長說孩子太有主意不好,應該聽大人的。實際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著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認識,家長應主動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并告訴孩子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當然,這種選擇必須在孩子的認識范圍內(nèi)。我們的教育常常是注意培養(yǎng)孩子順從聽話,不大注意去傾聽孩子的需要,從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發(fā)展都由家長一手包辦。因此,我們的孩子缺乏自己做決定的機會和權利。這就很難培養(yǎng)孩子自己選擇的能力,也就不能真正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自主性。
5.給孩子條件,讓他自己去創(chuàng)造。
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是獨立自主性的最高層次的表現(xiàn)。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也不是自然而然產(chǎn)生的,同樣需要家長積極引導和巧妙激發(fā)。在生活中,我們不應該排斥孩子對“玩具”的“破壞”,對各種家庭用品的“探索”和“分解”。不少孩子都喜歡分解并組裝玩具,喜歡拆裝各種家用小電器,喜歡玩泥巴,喜歡砌“房子”、做“家具”。如果家長把這類行為都歸類為“破壞”而一律加以禁止,就會阻礙對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對一些結(jié)構(gòu)簡單、易于拼裝的用品,家長可適當指導孩子拆裝,并逐步讓他獨自拆裝,允許孩子適當?shù)钠茐?。應盡可能提供孩子“創(chuàng)造”需要的原料,讓孩子發(fā)揮想象,制造自己的“產(chǎn)品”。當然,一切都必須適度。
孩子獨立自主性的培養(yǎng),需要從多方面著手,需要家長不斷創(chuàng)造條件,更需要家長相互交流,積極評價孩子的成果,逐步提高對孩子的要求,促使他的進步永不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