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孩子的思維方式
孩子的內(nèi)心是簡單的,但同時又是不可捉摸的。他們靠感官來觀察這個世界,不會用自己的“心”將問題復(fù)雜化。他們的意識里,沒有世俗觀念,沒有利益紛爭,有的只是一份童真。其實,孩子的世界是很好理解的,大人們之所以覺得難以捉摸,是因為被社會、被世俗迷住了雙眼,失去了那份童真。
孩子的心理也是有規(guī)律的,只要掌握了大致的規(guī)律,再用簡單的思維去和他們溝通就沒有問題,但現(xiàn)實中這一點卻很難把握。
“我要的是愛,很多很多的愛!”琪琪瞪著眼睛,大聲喊道,然后轉(zhuǎn)身就跑開了。留下琪琪的媽媽和奶奶,憂傷不已,彼此躲閃著對方的眼睛。
此時此刻,媽媽和奶奶都感到一陣揪心的恐慌和無力。這就是隔代教育下的一個失敗的案例;是一個留守兒童的心聲。琪琪說得沒錯,她想要的是暖暖的愛,而不是一味的“精心照顧”,一堆堆沒有溫度的鈔票,每周末冰冷的等待。
琪琪從小跟著奶奶長大,爸爸媽媽長年在外做生意,很少會回來陪她。
奶奶年紀(jì)大了,身體明顯跟不上了,她無法陪琪琪玩耍,能做的就是每天給她做好飯,送她上下學(xué)。走在路上的時候經(jīng)常是琪琪等著奶奶,她們之間基本沒有溝通,因為奶奶也不知道說什么好。琪琪是個性格倔犟的孩子,個性很強,奶奶一嘮叨,她就會發(fā)脾氣,可是奶奶除了嘮叨之外就不知道說什么好了。
琪琪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
7歲的琪琪顯然是個古怪又略顯孤僻的女孩子,她不愛說話,性格乖張,尤其是對媽媽,總是冷眼相對。比如吃飯的時候,不管媽媽給她夾什么菜,琪琪都表現(xiàn)得很厭惡,直接丟在桌子上;照相的時候也一樣,媽媽想抱著琪琪,可她卻一頭扎在奶奶懷里,敵視地看著媽媽。
媽媽在家的時候,琪琪總是和奶奶在一起,可是當(dāng)媽媽走了之后,她便獨自一人待在房里,和奶奶也很少接觸了。
奶奶也經(jīng)常和媽媽說起這些,可是媽媽也沒有辦法,兩代人能做的只是對視著嘆氣。
這天,家里來了客人,是媽媽的朋友,同時來的還有那位阿姨的兒子,他和琪琪年紀(jì)相仿,兩個人比較合得來。在他們玩耍的同時,大人們也在聊著天,媽媽在向朋友抱怨,說自己的女兒和自己不親。她覺得自己為琪琪付出了很多,給她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很多其他小朋友沒有的東西,琪琪都有,可是還是得不到孩子的真心。聽到這里,琪琪發(fā)火了,她大聲地喊出了那句話:
“我要的是愛,很多很多的愛?!?/p>
媽媽、奶奶,還有客人都愣在了那里。這時,和琪琪一起玩的小男孩走了過來,對著三個大人說道:
“阿姨、奶奶,你們應(yīng)該多跟琪琪姐姐聊聊天,周末的時候多帶她出去玩。剛才,我跟她說,上周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帶我去了公園,她聽到后哭了。”小家伙說完就跑出去找琪琪了。
幾位大人又一次愣在了那里,相視無言。
在隔代教育中,常常會聽到祖輩們這樣說:
“這么點的孩子,他們懂什么叫溝通啊?!?/p>
“唉!孩子大了,大人的話聽不進(jìn)去了?!?/p>
其實,這都是老人沒有掌握孩子心理發(fā)育規(guī)律的結(jié)果。不懂得孩子的心理,自然就找不到和孩子溝通的正確方法,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變得有些抵觸溝通了,這對家長和孩子都很不利。
案例中的家長就是因為沒有搞清楚孩子的心理,自以為是地為孩子安排一切,結(jié)果卻忽略了孩子內(nèi)心最想要的東西——愛,導(dǎo)致孩子不喜歡自己的媽媽、奶奶了。她們應(yīng)該反思的不是為什么孩子總是不理自己,而應(yīng)該反思自己到底有沒有主動去理過孩子。
孩子沒有那么復(fù)雜的思維,有很多事情都是按照自己看到的表象來下判斷的。我們要想讓孩子懂得父母的愛,就要大聲說出來,讓他知道,不要產(chǎn)生誤會。
咚咚5 歲生日那天,媽媽去味多美幫他訂生日蛋糕。由于公司臨時有事,媽媽加了一會兒班,再加上路上塞車,媽媽到幼兒園接咚咚的時候,已經(jīng)遲到了半個多小時。老師陪著咚咚坐在臺階上,跟他說話,媽媽趕緊跑上前去向老師致謝,同時去牽咚咚的手,以表示歉意。沒想到,平時非常聽話的咚咚忽然甩開媽媽的手,氣鼓鼓地自己跑去坐車了。媽媽尷尬地朝老師笑了笑,趕緊轉(zhuǎn)身去追兒子。
一路上,咚咚都不出聲,媽媽跟他說話也不理??斓郊业臅r候說了一句:“以后不用你接我,讓奶奶來接我就好了。”任憑媽媽怎么解釋和討好,咚咚就是不理她。
到家后,咚咚直接把自己關(guān)在臥室,不出來,也不讓別人進(jìn)去。媽媽很傷心,但也只能一遍遍地敲門,請他打開門出來吃生日蛋糕,卻絲毫沒有回應(yīng)??吹较眿D實在敲不開孫子的門,奶奶走過來幫忙:
“咚咚,奶奶知道你是好孩子、乖孩子。你看,你媽媽為了給你買你最愛吃的味多美蛋糕,排隊排了大半天才買到,因此錯過了幼兒園放學(xué)的時間,遲到了半個小時。媽媽最關(guān)心、最愛咚咚了,咚咚怎么不給媽媽開門呢?”
過了一會兒,咚咚走了出來,紅著臉對媽媽說:
“謝謝媽媽,我誤會您了?!?/p>
媽媽的眼睛濕潤了,抱起兒子對婆婆說道:
“謝謝您,媽!”
故事為我們展示的是一個大人和孩子之間的誤會,生活中,經(jīng)常會見到類似的誤會。孩子是不會去思考大人們“冷落”自己的理由的,不是他們沒有那個心,而是他們還沒有那個智,還沒有成熟到那種地步。如果大人按照成人的思維方式來和孩子溝通,誤會就很容易產(chǎn)生了。孩子心智還不成熟,沒有那么大的抗壓能力,一旦產(chǎn)生誤會,對孩子的內(nèi)心是有很大的打擊的。
故事中的奶奶絕對是一個細(xì)心的老人,也是一個非常聰明的老人,她敏銳地察覺到了孩子之所以不理媽媽,是因為他覺得媽媽不重視自己,竟然在自己過生日的時候犯錯誤,他感覺被傷害了。奶奶發(fā)現(xiàn)問題后,采取了有效的補救措施,告訴孩子媽媽是因為給他買蛋糕才遲到的,她找到了問題的關(guān)鍵點,解決起來自然就輕松了。
其實,想要教育好孩子理論上并不難,只需要你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問題就可以了,但是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孟子說過:“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爆F(xiàn)實中這個問題的確是普遍存在的,我們都愿意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而忽略了別人的感受。愿我們的老人能夠重新審視自己,做一個了解孩子的人。
小結(jié) “我要的是愛,很多很多的愛?!边@是孩子的心聲,“我把什么都給了他,讓他吃好的、穿好的,把他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可是他就是不理解我?!边@是家長的心聲。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得到愛,家長認(rèn)為自己一直在付出愛,那么愛到底去了哪里?愛在去往孩子心里的路上走差了道。用心去了解你的孩子,消除可能產(chǎn)生的誤會,不要以為給孩子最貴的東西就是最好的,給他最需要的東西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