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態(tài)大觀(4)

決勝紅海 作者:周大江


蕭何平靜地對劉邦說,“諸將易得”,而韓信卻“國士無雙”;如果大王只想偏居漢王,那么大概也用不著此人,但要想取天下,如果沒有韓信就“無可與計事者”。不僅如此,蕭何還進(jìn)一步對劉邦說,如果大王要東向取天下,像韓信這樣的人,如果能得到重用,他就會留下,否則他終究是要離開的。

劉邦礙于蕭何的面子,勉強答應(yīng)說,看在你的面子上,那就給他一個將軍的頭銜吧。蕭何卻說,即使讓韓信做將軍,他也不會留下。劉邦大概比較無可奈何,因為“話趕話”地說到這個程度,只好硬著頭皮答應(yīng)說,那就給他一個“大將軍”的職務(wù)吧。蕭何如釋重負(fù),趕緊說,“那太好了!”于是劉邦就想馬上“招”韓信來,拜他做大將軍。可蕭何卻說,大王平素就待人無禮,如今又把拜大將軍這樣的大事弄得像召喚小兒一樣,未免太不重視人才了;這正是韓信之所以離開的原因;如果大王真的想拜韓信做大將軍,就應(yīng)該“擇日齋戒,設(shè)壇場具禮,乃可”。劉邦沒有辦法,只好答應(yīng)了。

在“設(shè)壇場具禮”準(zhǔn)備拜大將軍的那幾天,“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等到大典開始,才知道是韓信這個無名之輩,“一軍皆驚”。

禮畢,“(韓)信已拜(大將),上坐”,劉、韓之間方才開始了第一次正經(jīng)的對話。韓信發(fā)表了他對局勢的看法之后,“于是漢王喜,自以為得信晚。”(東漢班固著《漢書·韓彭英盧吳傳第四》)

通過這段歷史故事,我們不難看出劉邦的三點過人之處:

1與蕭何之間的充分信任。如果沒有這種信任,他大概無論如何也不會把“大將軍”(略等同于三軍總司令)這樣的職務(wù)交給韓信這樣一個無名之輩。

談到劉蕭之間的這種曠世情誼,也頗有一番淵源。劉邦當(dāng)年還是一文不名的布衣時,蕭何卻是沛縣的一個小官吏。那時候他就常常利用有限的權(quán)力來保護(hù)劉邦。在劉邦攻占咸陽時,蕭何就表現(xiàn)出了他的遠(yuǎn)見卓識。當(dāng)時其他的將領(lǐng)都爭相搶奪秦王宮的金帛財物,唯獨蕭何首先進(jìn)去收集秦朝丞相和御史的律令圖書,使劉邦能夠全面掌握天下的要塞、人口、強弱項以及主要的社會矛盾。(東漢班固著《漢書·蕭何曹參傳第九》)

2過人的判斷力。與韓信的一次對話便足以讓他產(chǎn)生“自以為得信晚”的感嘆。

3深知自己的下屬也有自己所不及之處(這一點常常被后來的讀史者忽略)。在他第一次聽別人說蕭何也逃跑了的時候,頓時感覺“如失左右手”。

對比今天的企業(yè)主,尤其是某些小有成就的企業(yè)主,他們的自信往往會膨脹為莫名其妙的自負(fù),很少會認(rèn)識到自己的下屬具備自己不能的長處,內(nèi)心深處總會潛藏著“地球離開誰都同樣會轉(zhuǎn)”的藐視感。

證明劉邦對人性的超凡判斷力和定力的還有另一個著名的故事。當(dāng)時追隨他打天下的功臣中,陳平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大人物。在楚漢之爭的關(guān)鍵時刻,灌嬰等人曾經(jīng)向劉邦進(jìn)讒言說,我們聽說陳平這個人的人品不怎么樣,他在居家時就偷過兄嫂的東西;在他的職業(yè)生涯中,先是事魏王,不被魏王認(rèn)可;于是離開魏王事楚王,又不被楚王重用,然后又離開楚王來事大王。如今大王給他高官俸祿,他卻在軍中搞腐敗,給他送錢多的人得到重用,送錢少的人就受到排擠??梢姶巳耸莻€反復(fù)無常的小人,大王可要小心。

于是劉邦在做過一番調(diào)查后,直截了當(dāng)?shù)貑栮惼秸f,我聽說先生曾經(jīng)“事魏不遂,事楚而去,今又從吾游”,有這回事兒嗎?

陳平回答說,我當(dāng)年追隨魏王的時候,他不采納我的計謀,所以我離開他去追隨項王(羽);而項王又從來不信外人,只重用他的七大姑八大姨小姑子小舅子,對外人則“雖有奇士不能用”。我在項王旗下的時候就“聞漢王之能用人,故歸大王”。但只身前來,身無分文,“不受金無以為資”,沒錢去完成大王交辦的大事。如果大王愿意用我的計謀就用,如果不用,大王所賜的財物都還在,我分文未動,大王請拿回去,我這就退休回家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