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朝鮮人是部落人,以漁獵和采集為生,也制作了技術先進的陶器;后來,農業(yè)出現以后,用石料建造了大型地上墓室,常有封土。隨著他們的文化開始向農業(yè)靠攏,興起了永久性的村落和小鎮(zhèn),出現了可能源于中國北部的青銅武器和裝飾品。朝鮮的傳說將朝鮮國的建立年代定為公元前2333年,其統(tǒng)治者乃神與熊女(熊變成的女子)的兒子。即使這一說法有某種可取之處,其年代也顯然太早——就像包括日本和中國在內的許多社會的起源神話那樣?!妒酚洝穭t說,中國商王朝滅亡后,遺臣建立了古朝鮮國(Choson)。這似乎也不可能,卻頗為可信,因為它至少與商文化和技術的很多要素在公元前一千紀傳入朝鮮的事實相符。
到公元前3世紀,煉鐵技術從中國傳入朝鮮。都城在今北京附近的中國邊境王國燕顯然對滿洲南部和朝鮮北部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力。公元前2世紀,西漢燕王盧綰反叛失敗,其部將衛(wèi)滿率舊部進入朝鮮,于公元前194年建立了一個中國化的國家,統(tǒng)治著朝鮮半島的北半部。它的名字也是古朝鮮國,其首都平壤也是今天北朝鮮的首都。漢武帝(見第5章)于公元前109~前108年征服古朝鮮國,并將朝鮮半島中部的更多疆土置于自己統(tǒng)治之下。在漢王朝于公元220年滅亡之前,大部分中國駐軍已經撤走,而從公元220年起,朝鮮一直是一個或多個獨立國家,因為它在很長時期內分裂成相互競爭的王國。
雖然漢王朝統(tǒng)治期間移居朝鮮的華人后代在朝鮮北部生存下來,并繼續(xù)傳播中國文化的影響,但到公元4世紀,他們已被朝鮮的反叛者或部落族群壓服,這與后來不列顛和北歐的羅馬人定居地因日耳曼人、高盧人和不列顛人部落崛起而基本消亡十分相似。然而,與歐洲一樣但在更大程度上,來自一個公認的優(yōu)秀文明的影響在朝鮮以后各個歷史時代一直繼續(xù)著。與古羅馬帝國不同的是,在公元7~18世紀,中國人在唐、宋、明、清諸王朝多次成功地重建了他們的帝國,恢復了他們燦爛文化的活力。歷代朝鮮國家,在維護其政治獨立的同時,公開謀求采納許多中國文化要素,并始終將其奉為楷模。漢代中國的統(tǒng)治結束后,朝鮮出現了三個充滿活力的王國;它們的歷史以及它們之后朝鮮國家的歷史,將在第9章敘述。
日本是一個島國,由四個主島和許多小島組成,離朝鮮海岸最近的小島也在120英里以外。它保留了它獨具的特點,它的文化是大陸文化的獨特變種。孤立和褊狹雖然保護了日本在1945~1952年美國占領前一直未受到外國控制,但卻延緩了它的古代文明的發(fā)展。與朝鮮人一樣,現代日本人可以追溯到來自東北亞或西伯利亞的遷徙者。這些遷徙者講一種與朝鮮語相近而與漢語無關的阿爾泰語。但他們與朝鮮人差別極微,直到很久以后,在公元前300年到公元200年之間他們一波波進入日本后,情況才有所改變。我們對于這些遷徙所知甚少。另一些原已居住在日本列島彼此無關的族群通過婚姻被同化,少數幸存者在日本人遷入后逐漸被趕到了北方。
遠早于這一時期,可能也有來自中國南方、東南亞馬來地區(qū)甚至南太平洋的人進入日本,他們當然也帶來了文化影響,不過這一切已經難以考證。最遲在4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文化曾在日本廣泛存在,它們與亞洲大陸的文化很少差別。根據現有考古證據,大約到公元前6000年的時候,各種不同形式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在日本繁榮起來,其中最著名的叫做繩紋文化。我們對這一時期的準確知識太少,但似乎繩紋人自己內部就有很多差別,而且常起沖突。有些族群約在公元前300年可能已經開始從事初步的農業(yè)。大多數繩紋人制造帶草繩印跡的陶器,居住在豎穴住所,從事狩獵、采集和捕魚;換言之,他們看來已經與中國北部半坡人同樣先進,而且可能稍早達到了這一水平。但繩紋人只是日本人的非常間接的、部分的祖先,因為我們已經指出,日本人是從北亞經由朝鮮遷入的晚得多的外來者,盡管他們已經部分地與日本原住民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