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 中國革命是依靠中國人民的努力取得勝利的,決不是從外輸入的 。 我們反對外來干涉,為什么我們會去干涉別人的內政呢? 至于有人說,在中國境內有傣族自治州便是威脅了別人,這是不能成立的。因為他們既然存在,我們就必須給他們自治權利,好像緬甸有撣族自治邦一樣,如何能說威脅鄰邦呢?最后,周恩來微笑著說: 大家如果不信,可親自或派人到中國去看。我們是允許不知真相的人懷疑的。 我們歡迎所有到會的各國代表到中國去參觀,你們什么時候去都可以。
周恩來的發(fā)言態(tài)度誠懇,尤其是 求同而存異 的提法使與會者感到親切而又入情入理,那股清新的和解之風,贏來了會場上熱烈的掌聲和贊許,會場上原來那令人緊張和不安的氣氛,頓時被一掃而光。
會議的第二階段,是分組討論起草關于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
4月21日,錫蘭總理科特拉瓦拉節(jié)外生枝,突然舉行記者招待會,公開干涉中國內政,要在會上討論臺灣問題。他主張臺灣要由聯(lián)合國托管,然后建立獨立國家。處理對外關系, 存異 并不難,難的是在復雜的情況下,特別是在對立的狀態(tài)中 求同 。而周恩來高超的外交斗爭藝術,也正體現(xiàn)在這里。周恩來一方面在會上明確表示,中國不同意科特拉瓦拉的主張;另一方面,周恩來在會下又分別同許多國家的代表接觸,耐心地向他們闡述中國的立場和政策,爭取這些國家的理解。周恩來還主動找科特拉瓦拉單獨談話,向他介紹臺灣的歷史和中國對臺灣問題的一貫立場。經(jīng)過誠懇坦率的交談,科特拉瓦拉說,他只是想說出心里話,無意引起爭論,更無意把會議引向失敗。
在第二階段討論中,會議還在兩個問題上發(fā)生了爭論。一是殖民主義問題。有的國家代表攻擊社會主義國家的外交政策,誣蔑社會主義是另一種形式的殖民主義,從而要求譴責一切形式的殖民主義。中國代表團堅持原則,明確指出,人們可以喜歡或不喜歡某一社會制度,但是違反事實的說法中國是堅決不能接受的,然而,中國也不會因為這些國家反對過中國,而放棄支持他們要求關于宗主國對殖民地和附屬國的獨立給予支持的主張。二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法問題,大多數(shù)國家代表同意這一提法,認為它并不違背聯(lián)合國憲章的精神,但是有的國家代表仍表示反對,認為這是共產(chǎn)黨名詞。對此周恩來提出,既然對這一提法的實質沒有異議,我們可以換一個名詞,用聯(lián)合國憲章中 和平相處 一詞來表述。有的國家代表還反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數(shù)目和措辭,周恩來表示, 寫法可以修改,數(shù)目也可以增減,因為我們尋求的是把我們的共同愿望肯定下來,以利于保障集體和平 。
至今,外國學者仍承認,在這次會議上, 周恩來利用了他個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機敏逐漸減弱了那些懷疑中國(如柬埔寨的西哈努克親王),或懷疑共產(chǎn)主義(如巴基斯坦的穆罕默德·阿里總理)的領導人的敵對情緒 。中國代表團不失原則的友好和主動,使得會議得以順利進行。
4月24日,全體會議通過了《亞非會議最后公報》??梢韵胂?,這樣多不同社會制度國家的代表在一起,擬定著眼于 求同 的公報是何等的困難,這不僅要對每一句話,甚至對每一個詞和字都要進行仔細的推敲。如原稿中 反對一切形式的殖民主義 一句,容易被歪曲為 共產(chǎn)主義也是新形式的殖民主義 之類的錯誤解釋,在周恩來及一些國家代表的努力下,最后在《公報》上表達為 反對殖民主義的一切表現(xiàn) ,這樣就準確多了。因為社會主義從本質來說,根本不會有殖民主義的一切表現(xiàn)。
同一天,大會還通過了《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提出了 尊重一切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 不干預和不干涉他國內政 , 承認一切種族的平等 , 承認一切大小國家平等 等十項原則。其實,這十項原則就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引申和發(fā)展,兩者在內容上并沒有大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