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yè)要想做大做強,不被國際競爭所“濾汰”,首要途徑和根本之道就是靜下心來苦練內功,把磨煉當成企業(yè)和國家的財富。這種磨煉的前提不是無端地付學費和多走彎路,不是輕率地將挫折歸結為“發(fā)展中的必然問題”之類的借口,而是要學會學習,更好更快地學習,在競爭中變得更有智慧,更聰明地成長。如何能比競爭對手更快地學習?不是簡單地靠多看幾本書,多上幾所大學,多學到幾個新詞,或是會上網搜索。世界500強的背后浸透著以“泰羅制”為代表的科學管理思想、方法。中國企業(yè)的蛻變、進化的基礎還是科學管理,零部件的精細化程度,流程與決策的科學與否,標準化的執(zhí)行力度直接決定企業(yè)的層次與臺階?!叭f變不離其宗”,全球化也好,后信息時代也罷,不管是什么稱謂,不管發(fā)生什么新變化,科學管理的硬功夫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過去依賴政策、關系、自然資源、廉價勞動力廝殺商場,這些相對競爭力在全球化和知識競爭時代早晚會被無情地蕩滌。在市場化的演練中,細節(jié)、標準、規(guī)范,這些要素能夠提煉成共享的知識,就是最值得珍惜的寶貴財富。每個人都可在現有標準、規(guī)范基礎上弄懂缺陷之所在與改進之切入點,每個后來者就可以少付學費,將前人的經驗教訓第一時間學到手并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性應用,這樣整個團隊學習能力才會從根本上加快提高。先在自己的市場上訓練好了這些基本功,才能在國際競技場上適應國際市場的標準和慣例。
其次知識競爭時代最重要的一個特征是復雜性、不確定性、不可預知性。每天你必須及時收集分析信息并選擇行動方案。貿易、技術、智力、服務、資本等一切推動經濟增長的要素都在不可逆轉地洗刷著國家邊界,在全球經濟強權和本土傳統(tǒng)制度的磨合、博弈中尋求妥協、整合,沒有固定的思維,沒有“必然”或“肯定無疑”、“根本不行”的絕對性答案,要依靠我們的學識、機敏去領悟、去總結,擯棄浮躁、驕狂和膚淺的思維習慣。在這種大格局下,心揣大智慧,關注每時每刻發(fā)生而且瞬息萬變的“新”和“異”,以流動思考替代靜止思考,及時“換腦筋”,培育一批因時應變的“即插即用”型人才和組織。開放、包容的風范能讓我們有份參與更多更新的知識分享和運用。
最后是急而不躁?!凹薄笔且幸环N前所未有的緊迫感。一方面要看到我們在應對脫韁野馬似的高速經濟增長中已經有些筋疲力盡,另一方面我們又無法回避全球化、知識革命的沖擊,要兩面開弓。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一個重大教訓就是一直忽視了科學管理的熏陶和培育,忽視了科學方法、科學精神以及相對應的職業(yè)精神、現代工商文明教育(包括在校學生在內,極有必要加強這方面的基礎教育),至今還未及時補上這一堂必需課。信息化時代企業(yè)經營愈來愈平等、公開、透明,也更需要重視制度與規(guī)范,而適應工業(yè)文明的科學管理基礎還遠未健全。不管愿意不愿意,在不得不搭乘全球化、知識革命列車的征途上,如果還不抓緊補課,只爭朝夕,急起直追,不解決精細化、標準化、流程化、數量化的科學管理問題,不解決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問題,我們就難以闖過經濟持續(xù)高速增長與全球化的關隘。我們過去、現在都因之付出過代價。破壞性生產,重復性建設,無度浪費,高消耗,低效率行政,安全事故,質量信任危機,這些問題的根治只能借助于一整套明細并管用的科學管理工具、手段和方法,精修細節(jié),制訂標準,控制過程,講究紀律,注重積累,讓每個人都負起責任,否則,未來還會以更慘重的代價銷蝕掉來之不易的改革成果。當然我們也大可不必把全球化當成心浮氣躁的又一個動因,如今在世界范圍內越來越關注中國,中國企業(yè)也常常出現在國際市場,中國的網民每年都呈爆炸式增長,但這些東西不應成為我們驕狂的資本。我們還需要冷靜觀察,理性思考,清醒地看到我們的差距和各種可能性風險,又因應時變、積極參與,采取最恰當的行動方案。
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還在信息技術變革中艱難探索,對科學的崇尚還需要在全民普及,固化呆滯狹隘的思維將阻礙著革新視野,缺規(guī)范標準、缺精確數據、缺嚴密流程、缺科學論證會降低行動的效率。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制定適應大國崛起與全球化的知識競爭戰(zhàn)略中無法回避的重大問題。
要適應經濟全球化和知識激烈競爭時代的巨大變革,要成為全球化進程中幸存的“適者”,這條道路并不平坦,既漫長又艱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