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水源地的變遷(7)

水源地 作者:林建華


未完工的川漢鐵路是清朝政府腐敗的象征,是中國人民的恥辱。民國年間,蔣介石也曾希望繼續(xù)修建川漢鐵路,但國內政治局面使他有其心無其力。

新中國成立后,中央政府也將目光投向川漢鐵路,毛澤東、周恩來曾先后聽取川漢鐵路方案匯報,希望川漢鐵路早日上馬。但川漢鐵路要穿越秦嶺巴山,川漢交界處的湖北利川縣齊岳山是川漢鐵路的關鍵障礙,要修川漢鐵路,首先要打通長達10公里的齊岳山鐵路隧道,當時國內尚無能力開鑿如此長距離的隧道。新中國成立后,國內百廢待興,要辦的事情太多,資金也是一個大問題。鑒于20世紀50年代初通車的寶成鐵路已打開一條出川通道,解了燃眉之急,川漢鐵路由此擱置。

60年代起,中蘇關系日趨緊張,一直發(fā)展到雙方在邊界地區(qū)兵戎相見。1964年8月4日,美國聲稱其軍艦在北部灣遭到越南海軍魚雷艇的襲擊,悍然派出??哲姶笠?guī)模轟炸越南北方,并有意將戰(zhàn)火燃到了中國的南部邊界。盤踞臺灣的蔣介石也想趁火打劫,叫囂要“反攻大陸”,派出多股武裝特務在東南沿海登陸,想在大陸開辟游擊區(qū)。所有這些都使毛澤東認定,戰(zhàn)爭離我們不遠了。為接受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時期的教訓,中央決定:要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建設戰(zhàn)略后方。薄一波回憶道:

1964年4月25日,軍委總參謀部作戰(zhàn)部提出一份報告,對經濟建設如何防備敵人突然襲擊的問題進行了分析,認為有些情況相當嚴重:(1)工業(yè)過于集中。全國14個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就集中了約60%的主要民用機械工業(yè)和52%的國防工業(yè)。(2)大城市人口多。全國有14個百萬人口以上和25個50萬至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大都在沿海地區(qū),防空問題尚無有效措施。(3)主要鐵路樞紐、橋梁和港口碼頭多在大城市附近,還缺乏應付敵人突然襲擊的措施。(4)所有水庫的緊急泄洪能力都很小,一旦遭到破壞,將釀成巨大災害。報告建議由國務院組織一個專案小組,根據(jù)國家經濟的可能情況,研究采取一些可行的措施。

1964年8月19日,李富春、羅瑞卿和我三人聯(lián)名,把國務院研究國家經濟建設如何防備敵人突然襲擊的意見,向毛主席、黨中央寫了報告。報告建議在國務院成立專案小組,由李富春、李先念、譚震林、薄一波、羅瑞卿、謝富治、楊成武、張際春、趙爾陸、呂正操、程子華、谷牧、韓光、周榮鑫組成;李富春任組長,薄一波、羅瑞卿任副組長。報告還提出:一切新的建設項目應擺在三線,并按照分散、靠山、隱蔽的方針布點,不要集中在某幾個城市;一線的重要工廠和重點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要有計劃地全部或部分搬遷到三線;不再新建大中型水庫;恢復人民防空委員會,積極準備北京地下鐵道的建設,考慮在上海、沈陽建設地下鐵道。對上述各項工作,確定由專案小組成員分工負責,用8、9兩個月的時間進行研究,提出逐步施行的具體方案,經專案小組綜合研究后,報中央批準,分別納入1965年計劃和“三五”計劃。

影響中國社會發(fā)展進程的“三線”建設由此拉開序幕。所謂“三線”是當時全國的戰(zhàn)略區(qū)域劃分,一線是沿海沿邊,二線是中國中部,三線地區(qū)基本上就是不包括新疆、西藏、內蒙古的中國中西部內地?!叭€”建設的目標是:在中國的戰(zhàn)略縱深地區(qū),即西南和西北地區(qū)(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后方工業(yè)體系。計劃分三步實施,第一步是用三年或者更多一點時間,把重慶地區(qū),包括從綦江到鄂西的長江上游地區(qū),以重鋼為原料基地,建設成能夠制造常規(guī)武器和某些重要機械設備的基地;第二步是建設西北,使之具備一定的工業(yè)基礎,成為可靠的戰(zhàn)略后方;第三步是建設攀枝花鋼鐵基地,同時,把重慶基地、攀枝花鋼鐵工業(yè)基地和成昆鐵路的建設,作為“三線”建設初期在四川的建設重點,這就是所謂的“兩基一線”。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