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出他的預料,在賀龍率紅三軍一部兵力轉到外線后,夏曦指揮留下的紅軍,不僅未能守住根據地,而且紅軍一下子就損失了十多個警衛(wèi)團和警衛(wèi)營。
夏曦被迫率少量部隊突圍。
突圍中又將電臺丟失,從此與中共中央失去了聯系。
隨后,湘鄂西中央分局領導的湘鄂邊、巴(東)興(山)歸、襄(陽)棗(陽)宜(城)蘇區(qū)和洞庭特區(qū)等幾個根據地也相繼失守。
湘鄂西根據地就這樣被王明“左”傾路線斷送了。
9月中旬,夏曦隨紅七師突圍后,來到襄北與賀龍率領的紅三軍主力會合。
這時,賀龍和三軍廣大指戰(zhàn)員才知道洪湖根據地已經喪失,無不滿懷悲憤,都堅決要求打回去。
但此時夏曦已完全喪失了在洪湖蘇區(qū)堅持斗爭的信心,卻又怕承擔拋棄蘇區(qū)的責任,因而既不敢回洪湖,又不敢走,只是讓紅三軍在大洪山地區(qū)轉悠。
10月下旬,紅三軍發(fā)現紅四方面軍已從大洪山西去了。
為此,中央分局委員夏曦、賀龍、關向應、宋盤銘等四人在王店開會,研究紅三軍下一步行動。
個別人主張去與紅四方面軍會師。
賀龍等大多數人則主張恢復洪湖蘇區(qū);重新組成湘鄂邊特委,把王炳南的獨立團改組一下,回湘鄂邊恢復蘇區(qū),堅持斗爭。
兩種意見爭論不休。
夏曦決定紅三軍去湘鄂邊,他說:“既然紅四方面軍可以離開鄂豫皖蘇區(qū),我們也可以離開洪湖蘇區(qū)。
我們去湘鄂邊還不是離開蘇區(qū),從那里可以再回洪湖?!?/p>
隨后夏曦就同關向應、宋盤銘商量如何向湘鄂邊轉移。
因為,那時紅軍內部肅反,已搞得草木皆兵,人心惶惶,戰(zhàn)斗力空前削弱,怕在轉移途中出問題,轉不出去。
所以,商量來商量去,拿不出一個好辦法。
賀龍則堅信紅軍絕大部分指戰(zhàn)員是忠于黨、忠于革命事業(yè)的。
他認為:“如果部隊中有那么多反革命,難道還不打夏曦、關向應和我嗎?”
加之他對湘鄂邊地區(qū)的情況十分熟悉,賀龍見夏曦既想轉移,卻又“沒有膽子”。
在這危難時刻,賀龍又毅然挺身而出,對夏曦等人說道:“你們決定,部隊我來帶?!?/p>
在賀龍的指揮下,紅三軍于11月初,從隨縣越桐柏山進入河南。
賀龍身先士卒,同戰(zhàn)士們一樣,身穿單衣,腳蹬草鞋,手拄拐杖,頂風冒雪,跋山涉水,經伏牛山,克武關,渡漢水,翻過大巴山智取巫溪縣境內的野豬峽,取巴東縣城,紅三軍不畏艱險,不怕疲勞,忍饑挨餓,英勇頑強,邊走邊打,連續(xù)作戰(zhàn),粉碎了國民黨正規(guī)軍和地方反動武裝的圍追堵截,于12月底進入湖北省鶴峰縣境,30日攻占鶴峰縣城,完成了戰(zhàn)略轉移任務。
此次轉移歷時兩個多月,途經鄂、豫、陜、川四省,行程七千里,人們稱之為一次“小長征”。
這時,部隊減員1/3,由出發(fā)時的15000余人,減至9000余人,已到了彈盡糧絕的地步。
紅三軍到達鶴峰后,雖暫時擺脫了險境。
但賀龍清醒地認識到,前面的道路仍充滿著艱險。
要對付強敵,使湘鄂西根據地和紅三軍得到恢復和發(fā)展,首先必須千方百計地阻止夏曦推行“左”傾機會主義路線,防止內耗。
為此,賀龍與關向應一起,同夏曦展開了一次又一次針鋒相對的斗爭。
1933年1月初,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毛壩召開會議,研究下一步行動。
這次會議,是賀龍同關向應商量后向夏曦提議召開的。
會議研究了三個問題:第一,全力恢復湘鄂邊蘇區(qū),以鶴峰為后方,向比較富庶的湘西發(fā)展,先占領桑植,為部隊取得一個適于休整的地區(qū)。
第二,打下一個縣城后,先休整部隊。
第三,停止“肅反”。
這三個問題都是賀龍?zhí)岢龅?,關向應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