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運用形象化語言展示深刻內涵(3)

劉伯承的非常之路 作者:劉備耕


針對這個現(xiàn)狀劉伯承指出:我們的射擊還不高明。

為了提高學習技術的熱情,他借用敵軍的資料以擴展消除武盲的成果。

劉伯承說:“我在這次反‘掃蕩’中看到一篇日本軍事論文,其中說:‘與其有百發(fā)一中的炮百門,不如有一發(fā)一中的炮一門。

’我們從精兵意義來看,應該說:‘與其有百發(fā)一中的兵百名,不如有一發(fā)一中的兵一名’”。

經(jīng)過劉伯承一加工,日本人的話,就成了我們的東西。

這又把諸葛亮的“夫軍無習練,百不當一;習而用之,一可當百?!?/p>

的思想加以發(fā)揮。

富有生命力的形象化語言,不僅使文化程度低的干部戰(zhàn)士樂于接受,即使知識分子干部也是難以忘懷的。

一二九師司令部有一位科長,原留學日本,他根據(jù)自己在劉伯承身邊工作的親身體會寫道:劉伯承師長“常常教導我們以‘狗啃骨頭死不放手’的精神向工作鉆研,他尤常高呼‘防機關主義作怪’,以警惕自己,警惕全體人員。

1941年初,他向我們提出了四句格言:‘具體的計劃,科學的分工,定期的檢查,適時的總結’作為我們的武器?!?/p>

老記者馮詩云經(jīng)常提起劉伯承對他和林火(太行名記者)在1941年講過:“知識分子要同工農(nóng)結合。

雙方取長補短則大有作為;如相反,那就要‘糟煮豆豉——桑(傷諧音)泡味’。”

這句四川開縣的歇后語的意思只有四川人才能懂得。

通常的情況下,劉伯承是不怎么用地方性太強的語言,他很注意對方的理解能力。

由于聽到馮詩云操一口川東話,所以他才說了這么一句地地道道的家鄉(xiāng)話。

據(jù)一位開縣人的解釋:“泡,是生長田邊地角的一種荊棘上結的小果,酸甜可口,開縣稱桑葚泡。

桑葚甜,入藥補虛。

糟用糯米釀成,味香甜酸;豆豉用黃豆釀成,味咸酥松。

兩者都是可口佳品,如混煮則味怪不可入口。”

因此,劉伯承通過這一句家鄉(xiāng)話,表達了兩種類型干部必須親密團結的觀點使聽者得以長久難忘,事隔半個世紀,馮詩云還能記憶猶新。

以嚴謹、心細似發(fā)著稱的劉伯承,對于那種浮夸、粗枝大葉的作風十分惱火,為了糾正這種不良習氣,有時他還加以辛辣的批評或幽默的諷刺。

在敵后抗戰(zhàn)的太行山上,劉伯承向干部做報告時講到:“我看到一份情報,寫著敵人集結數(shù)千余人,似欲侵犯我軍模樣。

這種情報毫無用處,空話!究竟敵偽軍各有多少?日軍是什么番號?偽軍是‘皇協(xié)軍’還是匪頑?是從太原、石家莊來的,還是從濟南來的?都不清楚。

敵軍的師團各有特點。

有的擅長山地戰(zhàn);有的擅長平原作戰(zhàn);司令官的經(jīng)歷、戰(zhàn)術思想和性格也有差異。

籠里籠統(tǒng)說‘敵人集結數(shù)千余人’真是丈二和尚摸不到腦殼!所以我要他們重新查明情況?!?/p>

山西有種圓氈帽,正反面不分,前后也不分。

劉伯承把那些含糊其辭、模棱兩可的報告,比喻‘山西氈帽’。

他說:“你們看山西氈帽,怎么戴都可以。

有的報告跟它差不多,說‘激戰(zhàn)一晝夜,雙方無傷亡’,這等于什么也沒有說。

‘激戰(zhàn)’而又‘無傷亡’,叫人無法捉摸?!?/p>

為什么劉伯承對情報如此看重呢?這是有歷史教訓的。

劉伯承當年總結南昌起義的經(jīng)驗教訓中就有一條:“估量敵人,自然要靠諜報。

估量自己,就要靠仔細的認識,切實的工作。

此次估量敵人力量何以太小?是諜報的罪過。

估量自己的力量何以太大?是我們不認識、不切實的罪過?!?/p>

由此也可以看到,劉伯承對人民的事業(yè)多么的負責啊!“茶壺里裝湯圓——肚里有貨口小出不來。

干部要掌握文化,首先語文打基礎,肚里沒有幾篇好文章打底子,寫出來的文章不成個樣子?!?/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