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大學開設的課程都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其中有《蘇軍步兵戰(zhàn)斗條令》和《蘇軍野戰(zhàn)條令》,都是劉伯承譯成中文的。
還有軍事地形學和射擊原理,戰(zhàn)術課緊密結合當前的實際,劉伯承提出要學會“打”和“走”。
“走”是長征的一門主課,一是給學員們講爬雪山過草地等不同地理環(huán)境的行軍、宿營、警戒各方面的知識;二是講紅軍北上可能經過地區(qū)情況,如地形特點、氣候變化規(guī)律、沿途民情和物產分布,以及敵人的部署概況等等。
“打”的內容就是可能遇到的不同戰(zhàn)斗,如何對付敵人。
要求學會打騎兵、打平地戰(zhàn)、打山地戰(zhàn)、打河川戰(zhàn)、打麻雀戰(zhàn)(過彝區(qū)學到的)。
劉伯承倡導教員講課多做示范,安排學員多做操練,使學員們較快地掌握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做到會帶兵、練兵、用兵。
爐霍是藏族聚居地區(qū),地處草地,交通不便,經濟條件很差,補給困難。
朱德、劉伯承號召全體同志努力適應環(huán)境,動起手來克服困難。
大家利用大喇嘛廟儲存的大量羊毛,人人學會捻線,織毛衣、毛褲、毛襪。
不久,每人都織成1套羊毛衣、打好3雙草鞋。
燒柴很困難,校部領導請藏族新戰(zhàn)士表演燒牛糞和架帳篷。
糧食吃完了,只能吃青稞面,學校辦了采野菜短訓班,大家挖野菜來補充,挖野菜比賽開展得有聲有色。
學習條件極差,晚上沒有燈就點松脂照明,用顏料沖成墨水,用石灰塊在石片上書寫。
學習情緒依然高漲,甚至在丹巴休息一天,向爐霍轉移時,第二天要翻越5千米高的黨嶺山主峰,高級指揮科還在堅持上課學習。
高級指揮科就是在克服這些極端困難條件中完成了學習計劃。
學習期間,劉伯承校長只要有空常來聽課,當每一項軍事課程學習結束時,他都親自作講評和總結,他講話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生動風趣,舉例形象,還善于運用典故。
學員們聽了都感到大有提高。
生活困苦至極,但并不能阻擋紅軍大學的教學成就。
在爐霍,紅大舉行了一次閱兵和體育運動會,檢閱臺搭在喇嘛廟前,樸素壯觀。
軍事體育表演過后,朱總司令和劉校長檢閱隊伍。
接著劉伯承講話,他聲音洪亮地指出革命的光明前景,說:“將來革命勝利了,我們的人民武裝要組成浩浩蕩蕩的方隊,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