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節(jié)向敵后之敵后挺進(2)

聶榮臻的非常之路 作者:周均倫


正當到“敵后之敵后”的活動在北岳區(qū)逐步展開的時候,岡村寧次又集中兵力,向冀東和冀中區(qū)展開了大規(guī)模的“掃蕩”,兩區(qū)特別是冀中區(qū)遭受了重大損失。

冀中區(qū)所受的重大損失,促使聶榮臻更加堅定了向“敵后之敵后”挺進的決心。

1942年9月中旬,他在晉察冀邊區(qū)黨政軍高級干部會議上指出:“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寇對敵后的進攻,日益嚴重。

日寇已確定把華北作為‘大東亞戰(zhàn)爭的兵站基地’,具有確保華北的決心……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反復長期的‘掃蕩’、‘蠶食’與‘清剿’,都說明了敵人的企圖。

”“我們不應該把反‘分割’、反封鎖與反‘掃蕩’割裂開來看。

敵之封鎖、‘分割’,把我們區(qū)域劃成許多小塊,即是為著便利于‘掃蕩’、‘清剿’,在一定的區(qū)域內徹底摧毀我們的下層基礎,以達到其所謂‘掃馬糞驅蒼蠅’的目的?!?/p>

“其實,反‘掃蕩’雖苦,但時間不長,而‘蠶食’的危害性卻更大。

‘蠶食’易于使我們麻痹與疏忽,以致‘蠶食’到我們的要害?!?/p>

因此他得出的結論是: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到敵人后方去開展游擊戰(zhàn)爭,從而更明確地提出了向“敵后之敵后”挺進的斗爭方針。

他說,今后必須把游擊戰(zhàn)爭開展到“敵后之敵后”去,正規(guī)軍要這樣做,地方軍更要這樣做。

一切強調敵后據點、公路的稠密,堡壘、溝墻的封鎖等等困難而不敢積極去活動,或不設法配備干部組織部隊去活動,都是不對的。

這次高干會議以后,各地區(qū)都掀起了對敵斗爭的新高潮。

首先是在北岳區(qū),各軍分區(qū)劃分了到敵后活動的地域,派出主力部隊的1/3到1/2的力量,組成多支武裝工作隊,分散穿越敵人封鎖線,到指定地區(qū)活動。

當時敵人的封鎖溝已加寬到4米至9米,深達5米到6米,有的溝里引進了水或埋設了地雷,不少地方還砌了高達7米至10米的封鎖墻。

堡壘的密度也有較大的增加,有些地方4平方公里之中即筑有二十多座堡壘,有的一個村莊就有十幾座堡壘。

日偽軍沿溝、墻日夜巡邏,一有情況立即報警,堡壘中的敵人彼此呼應,組織力量堵截或合擊。

武工隊深入敵后,封鎖線外的群眾,見到自己的隊伍又回來了,都非常高興,想方設法掩護武工隊的活動。

12月,在一周之內,逮捕了六千多名偽組織成員,偽軍、偽組織的癱瘓瓦解,使那些死心塌地和猶豫觀望的偽軍政人員驚恐不已。

當敵人發(fā)現八路軍大批武工隊突破封鎖線并在各村莊積極活動的情況,就從各據點拼湊幾十人到二三百人的“討伐隊”,進行奔襲合擊。

武工隊一般采取分散隱蔽、靈活轉移的辦法,使敵人經常撲空。

條件有利時,就反襲擊“討伐隊”,使其損兵折將而敗歸。

正當八路軍向敵后順利挺進時,日偽軍對北岳區(qū)的“掃蕩”突然停止。

聶榮臻思索著敵人的用意,得出的結論是企圖吸引武工隊返回北岳區(qū)。

他決心不為所動,繼續(xù)組織力量向“敵后之敵后”挺進。

敵人見此計不成,就重新沿已有的封鎖線,積極筑堡,向北岳區(qū)“蠶食”推進,企圖沿北岳區(qū)四周建立第二道封鎖線。

聶榮臻指示,主力部隊與地方武裝相配合,沿封鎖線兩側積極開展交通破襲戰(zhàn),使敵人疲憊不堪,建立第二道封鎖線的計劃大多落了空。

從1943年1月中旬起,敵人再次改變策略,集中較大兵力與人力、物力,沿平漢路西側封鎖線積極筑堡,向北岳區(qū)東部邊沿平原地區(qū)推進。

聶榮臻于2月3日發(fā)布訓令:敵人這種“蠶食”方式的改變,旨在徹底切斷北岳山區(qū)根據地與冀中平原根據地之間的聯系。

各部隊要分配作戰(zhàn)活動區(qū),控制制高點,正面打擊“蠶食”推進之敵;另外,還是要組織兵力挺進到敵人后方進行積極的游擊戰(zhàn),這已經被證明是非常有效的措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