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要原對的,結子的平地木 所以,魯迅就想盡辦法找到這些并不容易找到的東西。
父親去世后,魯迅對母親更是牽掛。他曾寫下了“慣于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的詩句,對母親的牽掛溢于言表。
對父母盡孝是天經(jīng)地義之事,善事父母的“孝”是一切道德規(guī)范的根本基礎與發(fā)展前提。只要是人,就應該對父母盡孝,對親人盡責。
《禮記·中庸》中寫道:“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笨鬃诱J為周武王、周公都是天下最孝之人。因為他們善于繼承先人的遺志,又善于闡述先人的豐功偉績。
孔子曰:“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币馑际钦f,我們除了對父母恭敬孝順,盡心盡力關心照顧老人外,還要繼承父母的志向,繼續(xù)完成父母未竟的事業(yè),以達父母的心愿。
在歷史上,司馬遷秉承父親司馬談寫作古今通史的遺志,忍辱負重,歷盡艱辛,最終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史記》,完成了父親的夙愿。班固兄妹繼承父親班彪的志向,潛心研究,繼先人之業(yè),撰成《漢書》。
孔子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币簿褪钦f,作為子女,應當繼承父母的正業(yè)善道,并將其發(fā)揚光大,彰顯父母德行,這無疑是最大的孝道。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對父母行孝之事我們一般人都可以做到,但努力修身,出人頭地,了卻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愿,這種難能可貴的孝道只有有志者才可以做到。
在盡孝道上,我覺得有必要再強調一個重要的概念,即“能養(yǎng)不算孝”。這也是孔子的重要觀點。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問老師什么是孝道,孔子答道:現(xiàn)在很多人以為能養(yǎng)活父母就算孝了,這真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孝道不是像養(yǎng)只狗或養(yǎng)匹馬那樣簡單,認為給點吃的、喝的就可以了。如果這樣的話,那么我們與其他動物還有什么區(qū)別呢?
孔子又曾說過:“小人皆能養(yǎng)其親,君子不敬,何以辨?”
孔子把僅能養(yǎng)而不能敬提高到人畜之別、君子小人之別的高度來看待??梢姡创_實是孝的實質。
《禮記·祭義》中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孟子也非常強調悅親的意義:“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泵献舆M而提出悅親之道:“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于親矣?!比俗邮掠H,當以誠心盡孝,自可悅親。不僅在態(tài)度上要對父母樂心養(yǎng)志,和悅敬親,而且在行動上也要時時處處行之以禮,以表敬意。所以,我們不僅要養(yǎng)親,更要敬親。
《大戴禮記·曾子大孝》中寫道:“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勞,大孝不匱?!?/p>
古人把報效祖國視為追孝先祖,認為是人世最大的孝義,具有最崇高的價值。當代偉人鄧小平曾說過:“我是人民的兒子?!弊鎳俏覀儌ゴ蟮哪赣H,精忠報國,為祖國母親立功揚名,是每個中華兒女對母親養(yǎng)育之恩最好的報答方式。
一個人如果胸懷孝愛與仁愛精神,從家庭出發(fā),再到為社會、國家、天下人去努力奮斗,這樣才能最終成就一番事業(yè)。
四、仁者愛人,博施濟眾
《禮記·中庸》中提出“仁者,人也”。朱熹認為“仁是愛之理”,仁之事,就是愛人,就是利他。而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蔽艺J為仁就是去愛別人、幫助別人、體恤別人,博施濟眾。
《論語·顏淵》中說:“樊遲問仁,子曰: 愛人 ”。《孟子·離婁下》中主張“仁者愛人”。以“愛”釋“仁”是歷代儒者論“仁”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