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理學(xué)家朱熹尊德性。他說:“德者己之所自有”,在道德修養(yǎng)上,朱熹要求人們“先收傲心”,就是要求人們正人要正心,修身要在涵養(yǎng)上做功夫。
我認為,醫(yī)藥行業(yè)就是在行“天下之大德”。因為不論是達官貴胄,還是平民百姓,都得吃五谷雜糧,都會有病痛損傷。無好藥,難以治療病痛;無好藥,難保延年益壽。我一直都深感做藥人的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于是從入行那天起,我就立下了“做良心藥,做放心藥,做管用的藥”的宏愿,所以說修正人不僅是在用道地原料做藥,更是在用良心來做藥,修正人是用良心“修德”,是用“德”來造福蒼生。正因為如此,修正藥業(yè)才會越做越順,越做越大,真是應(yīng)了“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和“天道無親,恒予善人”的古訓(xùn)。
“上德”是成為內(nèi)圣外王的基石,“上德”也是企業(yè)長青之根。
《左傳》中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傳之久遠,此之謂不朽?!绷⒌?、立言和立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非常推崇的“人生三不朽”思想。在“不朽”之業(yè)中,首推“立德”。
孔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p>
邢疏《論語》釋“據(jù)于德”之“德”義,析“德”義為三層:“一曰至德,以為道本,即中和之德;二曰敏德,以為行本,即仁義順時;三曰孝德,以知逆惡,即尊祖愛親?!?/p>
德為人之為人的第一需要。修養(yǎng)自己的德行,以德動天。德即人德,人生的行為準則,是道在人的行為上的表現(xiàn)形式。
正人先正心。這里的“正心”就是以道德主心,以善主心。一個人如果不是以道德主心,不是以善主心,而是以惡主心,則叫入魔。只有正心,才能群邪俱退,外魔不侵。
道德素質(zhì)不但影響著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而且也直接影響著事業(yè)的擴展。泱泱華夏的古老文化大多圍繞“道德”兩字著書立傳。翻開孔子、老子的鴻篇巨制,在悠久而博大的儒家文化中,道德內(nèi)容占有相當大的篇幅,如《論語》、《道德經(jīng)》等就是闡述如何做人的力作。
以古鑒之,令人感慨系之。綜觀修正藥業(yè)取得的輝煌業(yè)績,就是因為我們始終沒有離開過一個“德”字。我們把“德”融入對員工進行的培訓(xùn)和教育當中,再通過“修元正本,造福蒼生”的企業(yè)理念和“源自良心,貼近人性,以德為本,直指人心”的管理制度滲透到各個崗位上,從而形成修正獨特的“德”文化。
正如古人所云:“德薄者,為財所役,難得善終?!敝挥小昂竦螺d物”,事業(yè)才能興旺發(fā)達,人生才能有所作為。只有具備美好的德行,我們才能擁有一生享用不盡的精神財富與物質(zhì)財富。
修德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完善道德品位的過程?!熬有薜乱再箷r,不俟時以修德?!彼?,“德”要不斷地修正和完善,做到潛移默化,一點一滴,持之以恒,永不松懈,才能修成“正果”??傊?,但凡有雄才大略的人,無論是古代的帝王將相,還是現(xiàn)代的志士仁人,都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信仰作為事業(yè)成功的基礎(chǔ)。反之,一個人如果平日不注重修德,也許在關(guān)鍵時刻就喪失了德性而危害社會和他人。
有個著名的“桑林禱雨”的故事。據(jù)說商湯滅夏之后,天下大旱,湯王便親自在桑林中祈禱,希望用自己的生命來換取天下百姓的風調(diào)雨順。他的美好德行感動了上天,幾天后就下起了大雨。
舜在20歲左右的時候,就已經(jīng)以德名聞天下了。當他被選定為繼承人之后,還是一如既往的謙遜、禮讓,深受百姓的愛戴,但這些行為卻引發(fā)了他弟弟的不滿。舜的弟弟便設(shè)計要謀殺舜,幸運的是,舜每次都能化險為夷,并沒有受到任何傷害。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他不但原諒了弟弟,對他更加友善了。久而久之,那些想謀害舜的人也慢慢地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決定痛改前非。舜就是靠著這種美德的修養(yǎng),才征服了弟弟,并贏得了天下人的尊重,進而成就一番基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