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40年代,王永慶抓住戰(zhàn)后臺灣經濟騰飛的機會,認為建筑行業(yè)將會迅速發(fā)展,果斷決定由蒸蒸日上的米店經營向木材行業(yè)轉型,結果大賺一筆。
無獨有偶,20世紀50年代,原本生產塑膠玩具和家庭用品的李嘉誠敏銳地發(fā)現,隨著二戰(zhàn)后各國經濟的復蘇,人們的生活水平日漸提高,對室內裝飾、美化的需求大幅增加。他毅然轉變產品路線,開始生產家庭裝飾用的塑膠花,獲利豐厚。
我們在投資理財前一定要研究現在的形勢和未來的趨勢。未來是在現在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來的。
自檢自查
☆你是否只憑感覺隨意理財,而不懂社會經濟學?
很多人理財的隨意性、盲目性很大,對社會經濟學一竅不通,更別說預測未來的投資方向了。他們總認為社會經濟學是非常深奧的,離自己非常遙遠。其實不然,生活中的經濟活動都屬于社會經濟學的范疇。只要用心觀察、學習,就能懂得一些社會經濟學知識,從而在生活中發(fā)現未來的投資方向。
“活在當下”是人生的常態(tài),但開創(chuàng)你的財富人生不僅要立足現在,還要面向未來,洞悉社會和市場的未來發(fā)展趨勢。傳統膠卷巨頭柯達未能看到影像市場噴涌而出的“數字化”浪潮,至今仍在為當初的失誤買單:連年虧損,轉型艱難?!盎ヂ摼W教父”馬云看到了互聯網免費的未來,帶領淘寶一舉將eBay(電子港灣)擠出中國市場。立足當下,把握未來,這不僅是財富大佬的獨門秘笈,也是年輕創(chuàng)富者的必備“功課”。
23歲的張理是一名金融系大二的學生。雖然看上去普普通通,他的名聲卻很大。
大一暑假的時候,張理回到家鄉(xiāng),見村里到處是人力三輪車,這些三輪車都是給市里各家飯店送菜的。張理看到這里,突然涌上一個大膽的想法:何不找車將菜拉到城里去賣?于是,開學后他就到學校附近的幾個飯店詢問,老板都表示,只要蔬菜便宜、新鮮,他們就要。如此一來銷路就有了,剩下的就是找車運輸了。
張理讓父親在家鄉(xiāng)找菜源。課余的時候,他跑遍了城市的各大飯店,無論需求大小,都簽訂供貨協議,再組織運輸車從家鄉(xiāng)拉菜來賣。
張理的辛苦付出果然帶給他豐厚的回報,他成了學校里最先創(chuàng)業(yè)致富的人。不單如此,他在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中,每天都運用自己所學的專業(yè)知識,學習成績也沒有受到影響。張理下決心,將來自己還會把這個事業(yè)做強做大。
張理的例子告訴我們,生活中隱藏著很多致富的機遇,只要用心去找,就可以找到自己未來的投資方向。
在我們這個時代,無論是理財、投資還是規(guī)劃自己的事業(yè),懂得基本的社會經濟學常識都是大有裨益的。其實,社會經濟學并非我們想象的那般深奧、枯燥,充斥著數學模型與復雜的公式,如果能與生活聯系起來,社會經濟學也是鮮活有趣的。
打開電視,翻開報紙,滿眼盡是財經新聞、股票行情;經濟學家經常被邀為政府的座上賓,對國家經濟政策出謀劃策,指點江山。生活在當下,如果不懂一點兒經濟學知識,不知道需求、供給、GDP(國內生產總值)、CPI(消費者物價指數)、股票指數、個人所得稅等名詞,你就仿佛置身于世外,簡直是寸步難行。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首先說這句話的,是經濟學大師弗里德曼。這句話的本意是說,人家花錢請你吃飯,你雖然沒有買單,可是你付出了代價。因為你吃這頓飯的時間,可以用于做其他事情,這些事情,對你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你把時間用于白吃這頓飯,就失去了那些本來能獲得的價值。
這就是機會成本。它提示我們,做事的真正成本,不是為做一件事已經付出了多少,而是為做它所必須放棄的那些東西。當你面臨兩難選擇的時候,你應該想想,哪種選擇需要放棄得更多,如此一來,兩難也就不難了。
每逢股市大跌或大漲,總能聽到很多投資者的哀嘆,不是抱怨沒有逢低補倉,就是后悔沒有高位賣出。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總也跟不上市場腳步的投資者,只能順勢而為,結果就是追漲殺跌所帶來的財富縮水。
為什么有的人總是賠錢?掙錢真的那么難嗎?如果你能養(yǎng)成良好的理財習慣,隨時注意補充經濟學知識,在不久的將來,掙錢會成為你生活中的平常之事。
學習投資理財知識以前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如今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對其也從抗拒轉變?yōu)榻邮?,甚至到了盲目追捧的地步?
如今許多年輕的白領都具備了投資理財的觀念,但是對于投資理財的方法,還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tài)中,常常是聽某個朋友說哪只股票或基金好,便將錢傾囊投入。其實,無論你是因為工作繁忙,還是由于從未接觸過投資理財知識,這種將錢寄希望于他人的態(tài)度都是萬萬不可取的。挑選投資理財產品,就像去商場買衣服一樣,首先要從琳瑯滿目的商品中挑選出適合自己的。
巴菲特就他自身的經歷總結出:最好的投資就是學習、讀書,總結經驗、教訓,充實自己的頭腦,增長自己的學問,培養(yǎng)自己的眼光。
如果沒有一點兒理財知識,不了解如何讀年報,又怎么能抓住機遇?即使這種機會再來100 次,也依然會一再錯過。所以,光有理財意識還遠遠不夠,學習理財知識是進入市場的前提,也是避免無謂風險、獲得豐厚回報的必要條件。
其實說到底,經濟學要解決的問題是人類最基本、最重大的問題,也就是人類怎樣才能更快樂、更幸福!經濟學值得了解,因為經濟學深刻,能夠讓人更好地理解社會、理解人生。
現在就行動
個人投資不一定非要學習艱深的專業(yè)知識、閱讀大量的金融研究報告,最佳的投資對象往往來自于日常生活。
(1)發(fā)現機會。
投資機會往往就在我們周圍,我們甚至經常直接面對這些投資機會。稍微留心我們的衣食住行,就會發(fā)現一些非常好的投資對象。比如,經常去的連鎖店(如馬蘭拉面、大中電器等),常喝的酒(如寧城老窖、五糧液等),為我們看電視提供有線服務的公司(如歌華有線、廣電網絡等),汽車制造公司(如一汽、富康等)……這些我們身邊的得到絕大多數人認可的公司都是我們不錯的投資對象。
(2)抓住機會。
一旦發(fā)現了機會,我們就要抓住,比如可以購買業(yè)績好的公司的股票。當然,何時買入何時賣出,也是值得研究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