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便說一句多余的話,即使張維迎真的像批評者公開指責的那樣,特別想當院長,那又怎么樣呢?除非他為當院長采取了賄賂或者其他不正當?shù)氖侄危駝t,何錯之有?渴望權力不是錯!我們的憲法本來就支持我們的公民管理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
《芝加哥論壇報》總編輯的態(tài)度
我的第二個困惑來源于審慎的懷疑精神和權威的非真實信息的沖突。當我的朋友建議我們對張維迎所說的話作審慎的懷疑時,我想到了美國《芝加哥論壇報》總編輯、普利策獎得主杰克·富勒博士所說的“敵對態(tài)度”和“權威問題”。他說:“出于道德上對刊載可疑信息的厭惡,以及對受到高明的形象設計專家的蒙騙,一些記者在與政府官員及其他報道對象交往時往往采取敵對立場。記者本人擺出一副無情的反詰問人的架勢,對他所面對的那些人所說的每一句話持有敵意,他首先做這樣的假定: 當權者人人都撒謊?!?/p>
雖然說張維迎不是政府的當權者,但是被少數(shù)人稱為“利益集團代言人”的張維迎,畢竟游走在靠近財富和權力的地帶。我們每個資深一點的記者都遇到過哄騙新聞界的撒謊高手。我們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完成了我們的懷疑論教育。所以,我和我的同事,習慣性地懷疑張維迎的一面之詞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尊重了真實。如果我們不能確定張維迎所說的是不是真話,有沒有撒謊,我是否應該將它們刊載出來?
困惑中,我選擇“應該刊載”。如果張維迎的這些表達不是自己說的,而是他的秘書替他說的,或者他的太太替他說的,我們都不會刊載,但是,張維迎的辯白因為出自張維迎之口,從而具有了某種權威性。即使我們懷疑他的言辭是虛假的,我們也應該刊載它,因為新聞講究的是顯著性,張維迎本人的言辭無論真實與否,都滿足了公眾對新聞報道顯著性的需求。
在如何處理來自權威的非真實信息這一問題上,杰克·富勒舉了一個例子,假如美國總統(tǒng)說,一個小國的叛亂分子屠殺了數(shù)百名婦女兒童,但是記者懷疑總統(tǒng)在撒謊,目的是煽動復仇情緒。一旦產(chǎn)生這樣的懷疑,記者就應該著手調查,可是調查需要時間。此時正在聞訊之后的第一個夜晚,怎么辦?杰克·富勒說,記者應該加以報道,盡管他滿腹狐疑。他解釋說: 類似總統(tǒng)聲明的言論無論是否準確,其重要性遠在誤導公眾導致的風險之上。
我同意這樣的觀點。
這也是我在關于張維迎的報道中秉承的態(tài)度。
真相在他處
為什么討厭媒體為一部分人說話的媒體人,在現(xiàn)實中同樣希望堵住另一部分人的嘴呢?為什么我們不喜歡譚力就反感媒體上出現(xiàn)他的聲音呢?為什么我們不喜歡他的說辭就反過來認為記者的文章不好、媒體的立場不正確呢?
沒有誰家媒體也沒有哪個記者可以壟斷真相的發(fā)布權,在對新聞的報道中,在對真相的尋覓中,我們應該謙卑地承認,我們個人以及我們所在的媒體,只是新聞鏈條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們所能做的僅僅是更進一步地逼近真相。
這是我在2008年11月初的某個早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