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 隊
研討會當天,楊小彥老師帶來許多媒體人,其中不乏資深傳媒人士,也有傳媒界的大腕。楊老師介紹《南方都市報》、《視覺周刊》的負責人張小文與古靈認識。他當場表示,以老工業(yè)區(qū)為主題在下周六刊登一期這方面的報道,希望古靈能夠配合他。
會議后的第三天,南都的隊伍就開進了工農(nóng)路十六號,他們一行四人,其中有駐順德辦的尹冀昆,他將作為文字編輯。其他三人分別作為攝影記者、采訪記者和錄像師。為了配合他們的工作,古靈把劉可、酒瓶、芳芳、樊哲等一些青年藝術(shù)家聚在一起,準備這兩天的現(xiàn)場拍攝活動。
南都這四人當中的領(lǐng)軍人物是攝影記者方謙華,他是廣西人,高高瘦瘦的,有著一種說不出來的氣質(zhì)。從他的外形和炯炯有神的眼睛可以看出,他干這一行再恰當不過。
他與藝術(shù)家們年齡相當,頭頂上的頭發(fā)卻稀少,有點像日本太君,只是他手里握著帶有“侵略性”的武器不是指揮刀而是尼康相機。一到工作室,他很少與其他人交談,到處走動找靈感。
另外一位女孩子是采訪記者,看上去年齡很小,只有十八九歲的樣子,臉形十分漂亮,說話十分流利,手里拿著錄音器,不停地向古靈問這問那。還有一個剛畢業(yè)的男孩子,是南都的實習記者,他拿著一臺索尼DV數(shù)碼攝像機。芳芳對他手中的武器羨慕至極,左看右看,愛不釋手。也就是在三天后的時間,她湊了一些錢,跑到廣州二沙島買了一臺水貨,大約6000元,回來之后一個勁兒地向古靈介紹這臺機器的好處。
古靈他們幾個人在畫室里聊天,大半天見不著方謙華的身影,好像失蹤了一樣。原來他的工作習慣是不需要什么指引,自己背著挎包和相機,四處游蕩,邊走訪邊拍攝,獨自沿德勝河岸轉(zhuǎn)了一圈。
到了中午時分,大家坐在一起吃燜魚,顯然他們對這種美食情有獨鐘。當時古靈承諾,每餐換不同的地方,吃不同的東西,比如中午吃魚,晚上就去吃炒雞,明天中午再吃鹽焗蛇等。他們將順德的美食說得繪聲繪色。聽古靈他們?nèi)绱松衿娴亟榻B順德美食,每個人的眼睛瞪得圓圓的,似乎看到了一片美食仙境。
最困難的是要對古靈拍一張在畫畫時的特寫,并且不是在畫室,要將巨大的畫布搬到畫室外面的陽臺上、屋頂上。要古靈架好畫布在室外寫生,而他在五樓的窗口用長焦距鏡頭拍攝。由于畫布太大,古靈上樓梯和下樓梯費盡了全部的力氣,弄得全身都是汗,衣服被汗水浸透了,粘在自己胖乎乎的肚皮上。換了好幾個樓廳,上上下下,不小心竟將胳膊和手指都弄破了。汗水淋到傷口上,實在是很難受。他拍了那么多照片,可能最后用上的也就是一兩張。
到了下午,太陽漸漸地收起了它那刺眼的光芒,留給大地的光線是那樣的柔和,這個時候是拍攝的最佳時機,光線充足而又飽和。方謙華提出一個建議,要拍幾張在廢墟上現(xiàn)場作畫的場景,而且畫布要是白色的。古靈便找了兩塊畫板,準備好顏料,和劉可先來到工農(nóng)路的紅樓,拍劉可畫室內(nèi)風景的效果。劉可將畫板固定在二樓的墻壁上,開始揮筆寫生,方謙華站在三樓往下拍,這時整個院子里的居民都圍過來看劉可畫他們的房子,場面甚是熱鬧。古靈被安排在廢墟的圍墻上畫畫,將畫布固定在圍墻上,古靈自己坐在圍墻垛上,將調(diào)色板放在畫布的前面,幸好是拍了幾張照片,如果真的寫生就很危險。
視覺周刊
第二天清早,古靈起床后想約他們一起吃早餐,南都的記者已經(jīng)很早就來到德勝河邊,拍攝德勝河清晨的景象,這種職業(yè)精神深深地打動了古靈。
到了下午,其他幾位記者已經(jīng)回到廣州,方謙華堅持留下來繼續(xù)再拍一天,他認為還沒有找到感覺。晚上古靈請他們?nèi)コ喳}焗蛇。古靈自己不吃蛇,他們覺得特別好吃,比昨晚的炒雞更好、更令人難忘。
到了星期六,收到尹冀昆的消息,說今天《南方都市報》的《視覺周刊》欄目刊登了古靈他們的照片,要古靈留意。古靈二話沒說,趕緊開車找到小區(qū)前面的報刊亭,找到當天的報紙打開就看,果然不出所料,連忙掏出30元錢,把報亭所有的報紙都買了下來。報亭的人和旁邊的人都很驚訝,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之后古靈將消息告訴劉可他們,不一會兒,陸續(xù)接到他們的電話,大家好像被解放了一樣,激動得連聲叫好,照片和內(nèi)容都十分精彩,朋友間相互轉(zhuǎn)告。封面的主題是“以藝術(shù)的名義說不”,整版采用古靈他們四個人在黃樓前的一張合影,隨后又看到右下角的提示,今天的網(wǎng)上視頻和聲音同步傳播。
回家上網(wǎng)看視頻效果,時間也很長,很多人看了后發(fā)信息給古靈表示祝賀。《視覺周刊》是通過立體的方式來傳播的,確實有相當大的震撼力。
這一周,對藝術(shù)家們來說,真的很有意義;對老工業(yè)區(qū)來說,更無疑是具有歷史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