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 郭任遠這個校長(1)

浙江大學前傳 作者:謝魯渤


郭任遠是1935年12月21日離開杭州的。那天下午,他從位于蒲場巷的國立浙江大學校長公舍后門出走,此后再也沒有來過學校。12月份是杭州最冷的日子,前些天下的一場雪還殘留在路邊瓦上,風一吹,粉末飛揚,坐在黃包車上的郭任遠神情憂悒、一臉陰霾。

半個多月前的12月9日,北京爆發(fā)了學潮。6000余名大中學生為抗日救國涌上街頭,打著“停止內戰(zhàn),一致對外”、“收復東北失地”、“武裝保衛(wèi)華北”的標語旗幟游行示威,遭大批軍警暴力驅趕。消息傳出后,各地學生紛紛響應,予以強烈聲援,浙江大學亦在杭州首當其沖,事發(fā)兩天后的12月11日,學生們就冒雪上街游行,并決定10天后赴南京請愿。

學生們剛一上街,郭任遠就惱了。身為校長,他并不認同或者說不想認同學生們所謂“偌大的中國,已經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的觀點,以為只是一種政治煽情。郭任遠是心理學家,行為主義研究權威,但對學生們的行為,這回他卻沒有動動腦子,采取的是非科學態(tài)度。出于效忠黨國之立場,動用的完全是政治手段。聽說何應欽已在北平抓了人,郭任遠覺得自己也不能心慈手軟,于是在20日的夜里,任由軍警進入學校(一說是勾結),逮捕了12名學生代表。

然而次日的赴寧請愿,卻并未因此變更,反倒因為當局抓了人,顯得更加急迫了。21日上午,浙大學生紛紛趕往城站,準備搭乘火車。站方也許已經得了指令,拒絕學生們上車,年少氣盛的學生們索性就列隊堵在了路軌上?;疖囬_不了,驚動了省政府,于是派了一名姓黃的秘書長前來談判,答應了包括釋放被捕學生在內的四項條件,請愿人群才漸次撤離車站。

學生們沒有去南京,郭任遠倒是去了。他覺得與其躲在杭州,不如趕緊去教育部討對策。雖然是偷偷摸摸走的,為顯示校長權力還在行使,臨走前郭任遠已擬定下一紙布告,開除運動中的兩名學生領袖。等從車站回校的學生們看到布告沖進校長公舍與之交涉時,早已人去屋空。

這是一種說法,還有一種說法,說開除令是在郭任遠走后,南京政府的教育部隨后發(fā)來的。其實不管這是郭任遠親自頒布,還是教育部所為,對學生們來說,無疑都是火上澆油,但在當時的激憤之下,矛頭所指,只能是他這個校長。群情激昂的學生們一邊繼續(xù)罷課,一邊集會串聯(lián),表示強烈聲討。他們甚至還翻了郭任遠任校長3年來的老賬,將其形象描摹得幾近國民黨黨棍,認為他這樣的人,是不能再繼續(xù)做校長了,聲稱要把郭任遠驅逐出浙江大學。

郭任遠是廣東潮陽人,1898年生。20歲赴美國留學,入加利福尼亞大學攻讀心理學;1923年帶著博士學位歸國,在母校復旦大學創(chuàng)辦心理學系;10年后年僅35歲,即出任浙江大學校長。在學術研究上,郭任遠應該說是頗有建樹的,但一路走來順風順水,他肯定想不到自己竟會在杭州翻船。實際上杭州這個地方對他來說,是有前車之鑒的。民國9年,也就是1920年,這里就曾經鬧過學潮。那一次步的是五四后塵,主角是浙江第一師范的學生。也許其時郭任遠尚在美國,聽說了五四,卻未必得知“一師風潮”。杭州學界的干柴,是濺上一點火星就會燒起來的,五四運動時如此,“一二·九運動”來了,當然也一樣,郭任遠想要阻止,無異飛蛾撲火,他算是撞上了。

青年學生是很容易聚眾的,而且一旦聚到一起,就會成立各種組織,罷課有罷課委員會,請愿有請愿委員會,一說要驅趕郭任遠,立馬就有了個“驅郭委員會”,還公開散發(fā)了《驅郭宣言》的傳單,一時間顯得轟轟烈烈。發(fā)生在15年前的那場“一師風潮”,目的是為了挽留校長經亨頤,史稱“挽經運動”;而后的這場浙大風潮,卻是要驅趕校長郭任遠,謂之“驅郭運動”。雖說兩次學潮的目的相反,但在杭州這個城市,卻都是足以載入史冊的風云際會。

我在探究1935年歲末的杭州“驅郭運動”時,還見到過另一個版本,說是兩個學生在操場打網球,來了兩個教員,也想打網球,教員要趕走學生,學生不依,雙方起了爭執(zhí),以至發(fā)生斗毆,打了一架,教員大約是吃了虧的,就告到了校長那里,校長郭任遠不問青紅皂白,下令開除那兩名學生,于是引起了學生們的公憤,風潮由此而生。

這個說法流布于民間,可信度不高,卻有點意思。雖然把一種政治斗爭演繹成民事糾紛未免輕浮,但事隔多年,當后人回看歷史時,政治解讀的那部分,多半不如傳聞中的某些信息,更能傳遞社會生活發(fā)展階段的印痕。譬如從“球場爭端”中可以了解到,在20世紀30年代杭州的大學校園里,網球已不稀罕,老師打,學生也打,還為之爭場地。杭州城市個性的這種時尚新潮,對學界反映社會事件的敏銳快捷,顯然是有著內在聯(lián)系的,緊隨五四的“一師風潮”如此,距“一二·九運動”不足半月的“驅郭運動”亦然。這是題外話。

郭任遠是學者,做學問有銳氣,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留學時,論文就已經在美國心理學界引發(fā)爭端;出任浙江大學校長時年僅35歲,也有銳氣,只是做校長和做學問不是一回事,郭校長的銳氣,表現得不是個地方。譬如1933年剛上任那會兒,他找到農學院院長許璇,要求設立一個“火腿系”,理由為火腿是浙江特產。許未予置理,郭于是很生氣,責其抗命,許憤而辭職。郭任遠竟然也不買賬,欲轉聘林學家梁希接任農學院院長,但梁和許是至交,拒絕了,且與同院教授金善寶、蔡邦華等一起,也都離開了浙大,以示對許的支持。

此說最早出自何處,我沒有查到,但不會只是個傳聞,這一說法就郭而言是很有意思的,一個心理學家,即便做了校長,也須統(tǒng)籌全校教學,不至于為火腿設系而固執(zhí)如此吧?火腿能不能在浙江大學設立一個系,暫且不論,但讓一個農學家因此辭教,又連帶一批知名教授,郭任遠的銳氣就未免失之于自負了。這恐怕也是他后來敗走浙大的一個前奏。

許璇是光緒三十年(1904)的官費留日生,畢業(yè)于日本京都第三高等學校和帝國大學之農科,回國后在北京大學任教,因是浙江瑞安人,心系桑梓,曾一度來杭出任浙江甲種農校校長。國立浙江大學創(chuàng)建后,甲種農校改組為浙大農學院,許亦因此再度南下,由北大農學院院長一職,調任該院院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