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導致了抑郁?幾千年來人們一直關注這個話題。
人在剛出生時,本是沒有任何束縛的。就像懵懂的小孩,就算縱火、撒野,搶其他小朋友的東西,也不知道有什么不對或害怕的。但是隨著他們漸漸長大,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對他們的束縛就會越來越多,結果就是他們知道了約束自己,不再隨意放縱。同時也知道了害怕,比如小朋友不知道害怕毛毛蟲,而一些成人卻害怕毛毛蟲。
社會道德規(guī)范、良心對人的約束是嚴厲而難以突破的。人若做了自己良心所認為不該做的事情,那良心對他的指責也將是非常嚴厲的。嚴重的會使人不斷的自責,信心下降,甚至陷入自卑。
佛羅伊德在他的《精神分析引論》一書中,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一個富有人家有一個乖巧懂事的女兒,而家里的仆人也有一個女兒。像其他小孩子一樣,她們在小時候也玩過一些有關性的游戲。由于富人家的女兒有著良好的家教,在她稍微懂事的時候就知道了這種游戲是所謂"骯臟的",是不應該去嘗試的東西,因此兒時的游戲極有可能成為她心靈上的枷鎖,讓她對自己形成較為嚴厲的自責。以至于到了成年婚后,仍對正常的性愛關系有著不正確的認識,以至形成心理疾病。而仆人家的女兒由于沒有受到較嚴厲的正規(guī)教育,小時候的她只知道瘋玩,這樣的游戲玩過了之后,對她的影響就比較小,感覺沒什么,因此也不會對她日后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中社會規(guī)范對自己的約束,常常就是自己不能做自己。比如,本來想說的是這個意思,結果由于擔心別人反對或得罪別人,卻違心的說出另外的話;本來見到這個人很討厭、很煩,可是卻虛偽地做出一副笑臉,自己想了都覺得自己討厭和難受。理性的約束與自我沖突著,常常會讓人產(chǎn)生抑郁。
對于國內目前抑郁癥群體的有些說法是: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伊始,許多有雄心有抱負的人,懷著滿腔熱情一頭扎入商品經(jīng)濟的大潮中,夢想成就一番發(fā)財致富的大事業(yè)。但20多年之后,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卻仍然處在一個尷尬的位置上,連續(xù)的挫折使他們喪失了自信并逐漸滋長了自卑的情緒,其特征表現(xiàn)為徹底否定自己的價值并夸大自己的弱點,以致悲觀、絕望、一蹶不振;另外一些人因為貧困和自卑而被排斥在愛情的門外,一個人長期得不到異性的注意或被異性所歧視,就容易加劇自卑情緒并轉化成抑郁癥。而當他們無法獲得理想中的愛情時,他們的心理就容易被扭曲并在長期壓抑中產(chǎn)生畸形變態(tài)傾向,轉而表現(xiàn)出一些攻擊性或狂躁的行為。除此之外還有如學習的壓力、工作的艱苦、相貌平平等,都會讓人產(chǎn)生抑郁。
當然,無論你身處何種階層、何種地位,都可能患上抑郁癥,幸福未必一定和金錢相伴而行。可是為什么我們如此容易抑郁?或許你可以舉出種種原因,從核戰(zhàn)爭的陰云到夫妻爭吵等等,但假如我們根本就無法產(chǎn)生也無法感知傷心、悲痛、憤怒這樣的情緒,那抑郁又從何而來?
我們產(chǎn)生和感知痛苦的能力,就是機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手段,提醒我們已經(jīng)受到某方面的傷害,從而防止我們進一步受傷。如果你喪失了疼痛的感覺,你的生活將變得更加艱難,因為喪失感覺并不意味著你不受傷害,恰恰相反你可能更加容易受傷。懼高的人通常平衡感差,雖然這種恐懼有時候帶給人困擾,但考慮到從高處跌落可能導致的嚴重傷害,這種恐懼對保護個體是有價值的。與此類似,抑郁這種消極情緒,正如疼痛和懼高是機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一樣,抑郁也是機體自我保護的一種手段。陷入抑郁狀態(tài)的人,對外界的新刺激缺乏響應,這本身就是機體的一種休養(yǎng)生息。但過度的保護,通常對身體不利,但如果沒有保護,其后果則難以設想。過度的疼痛需要藥物抑制,過度的抑郁也需要我們主動地去控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