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日本的經(jīng)濟學大師大前研一早就提出了“M型社會”的概念(社會群體的兩極分化)。在這種兩端高、中間低的“M型社會”,只有少數(shù)富人或有才華的人才能成為贏家,其他出身平庸的人即使得到了高等教育,也很難得到較好的工作機會,高達500萬人的自由職業(yè)者和至少60萬的“NEET”(既不上學也不工作的特殊人群)一族,既沒有固定的收入保證,也沒有相應的社會地位,他們很難積累財富,于是貧者愈貧,對生活沒有任何希望。
現(xiàn)在的中國也出現(xiàn)了這種群體,他們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既有大學學歷,又有勞動能力,卻不愿去工作,而是心安理得地依靠父母生活,這就是人們所謂的“啃老族”。
從一所名牌大學畢業(yè)的洪小姐,畢業(yè)兩年多仍然沒有從事過任何工作,一直是依靠在家鄉(xiāng)的父母每個月匯入賬戶的2000元錢生活?!拔覜]什么經(jīng)濟基礎,生活壓力又大,租房、交通、吃飯,年紀輕總要買點像樣的衣服吧,2000元有時根本就不夠?!焙樾〗銓ψ约耗壳暗慕?jīng)濟狀況不是很滿意,但她依然沒有找到工作。她不愿意從事薪水較低的工作,可是高薪的職業(yè)往往又需要一定的從業(yè)經(jīng)驗,一些雖然底薪不高,但有可能獲得高額傭金的工作也不在她的考慮范圍之內(nèi),因為這種工作往往很辛苦,而且收入不穩(wěn)定。
目前中國的“啃老族”已不是一個特殊現(xiàn)象,不少大學畢業(yè)生都和洪小姐一樣依靠父母的收入生活。他們對工作的期望值過高,很難找到令自己滿意的工作,于是便一天天地在家中消磨自己的青春。
而且,“啃老族”給父母造成的負擔遠不止經(jīng)濟方面。
北京的一位老先生的兩個兒子和兒媳先后下崗,在國企里的清閑工作使他們對工作挑三揀四,不是嫌待遇太低,就是嫌工作辛苦,“保安、保姆的工作太辛苦,不想干;技術含量高的工作,又干不了?!焙迷趦扇思依锒加幸郧皢挝环值姆?,于是二人索性將房子出租出去,然后拖家?guī)Э诎岬礁赣H家中住。老兩口一個月的退休金有三千多元,再加上一輩子省吃儉用的積蓄,本來生活非常安逸,自打兩個兒子搬來以后,一家八口人的生活開銷全靠二老負擔,日子一下變得艱難起來。生活水準直線下降不說,四個年輕人還不思進取,白天打麻將,晚上看電視,買菜做飯都得父母動手,一天到晚屋里烏煙瘴氣、喧鬧不堪,二老被折騰得苦不堪言,一氣之下,將兩個兒子告上法庭,一家人反目成仇,打起了官司。
2006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diào)查中心與騰訊新聞中心聯(lián)合進行了一項名為“你對人生缺乏熱情嗎”的在線調(diào)查,共有4130人參加。調(diào)查結果顯示,現(xiàn)在的中國人普遍認為工作生活的壓力太大,有71%的人認為現(xiàn)實生活中充滿了焦慮,55%的人對人生缺乏熱情,57.6%的人認為這種狀態(tài)是年輕人“對空前壓力的反抗”,39.2%的人認為“是社會留給年輕人的空間太小了”。
其實,一些人并不是對向上流動毫無關心,只是當產(chǎn)生“錢不是那么好賺”的感覺時,人的心中就會出現(xiàn)一種心態(tài):“反正錢不好賺,也存不了,干脆花掉算了?!彼苑炊鴷彦X拿去投資自己的文化、精神或物質(zhì)生活,因此,年輕人大膽消費,做了太多不負責任的選擇,再加上有限的工作機會及收入,到最后,這群被壓得喘不過氣的年輕人,在還沒有正式踏出社會時,就選擇了放棄。他們不愿迎向挑戰(zhàn),而是停下過自己的小日子。似乎別人的成功與自身無關,只想過自己的生活,這些人的中流意識日漸稀薄,開始向“下流”滑落。
作為日本知名的社會觀察家、社會消費現(xiàn)象研究者以及階層研究者,三浦展在接受《讀賣新聞》記者的專訪時直言,對“下流”社會不能簡單地以好或者不好來加以判斷,但是他鼓勵年輕人放棄“反正再怎么努力也沒有用”的想法,更不要陷入絕望,甚至放棄自己。他認為,希望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可以憑著個人努力來彌補。
真正能激勵你奮發(fā)向上的是:確立一個既宏偉又具體的遠大目標。許多人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他們之所以達不到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標,是因為他們的主要目標太小,而且太模糊,使自己失去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