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錢省下來存在銀行如何?以一年期整存整取為例,2008年7月人民幣一年期整存整取利率為4.14%,今年7月存入10萬,假設明年7月取出時利率不變,利息受益為4140元,扣除5%的利息稅,實際獲得的收入是3933元。
假設CPI的漲幅為7%,那么你從銀行取出的本金和利息共計103933元的實際購買力僅相當于一年前的96657.69元,存在銀行里,錢反而變少了。放在家里更慘,一年以后,你的10萬元將只剩下93000元。
第三節(jié) 恩格爾系數的錯覺
1857年,德國統(tǒng)計學家恩思特·恩格爾發(fā)現,隨著家庭和個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就將逐漸減小。后來,這一定律被稱為“恩格爾定律”,而恩格爾系數就是用來反映食品支出總額占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
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總額/家庭或個人消費支出總額×100%
簡單地說,一個家庭的恩格爾系數越小,就說明這個家庭的經濟越寬裕。反之,如果這個家庭的恩格爾系數越大,就說明這個家庭的經濟越困難。
當你的收入中用于吃飯的比例特別少的時候,說明你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在改革之初,中國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接近70%,城市居民是55%左右。
經過了30年,2008年2月28日,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3.1%,城鎮(zhèn)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6.3%。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標準,恩格爾系數在59%以上為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低于30%為最富裕。
按照這個標準,全國人民已經不知不覺實現了小康,城市居民已經進入了富裕階段??墒恰笆蟆眻蟾嬷袇s又明確指出:“人民生活總體達到了小康,但還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發(fā)展很不平衡的小康?!?/p>
改革開放這30年,中國居民的生活水平的確是大大提高了,這是中國老百姓能夠真真切切感受得到的。
上世紀80年代初,誰家能頓頓有肉吃,就算是有錢人家了;過了十年,頓頓吃肉已經不算什么稀罕事,人們琢磨的是冰箱、彩電、錄音機等大件。到了新世紀,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住房、汽車進入了老百姓的生活,有車有房都不叫有錢,只能說是小康剛起步。
比起30年前,老百姓手里的確是有錢了,可是有錢就是富裕了嗎?贍養(yǎng)老人、教育子女、住房貸款、看病吃藥……捏著手里的工資,怎么算怎么不夠,這是現在大多數老百姓的真實生活。
“錢怎么這么不經花啊!”每個工薪族都有這樣的感嘆。
我們真的富裕了嗎?
還是以北京市為例,2006年,北京市社會心理研究所進行的一項針對1260名北京市民的最新調查卻顯示了和統(tǒng)計局報告截然相反的結果:北京人的心理一點都顯不出“富?!钡暮圹E。
根據北京市社會心理研究所的調查,北京市民“家庭設備”、“服務和娛樂”方面的支出僅為6.9%和5.9%,而在教育、住房、醫(yī)療保健三方面的平均支出共占46.3%。在教育、醫(yī)療和住房等方面的實際及預期消費,占據了家庭支出的很大比例。
在現代社會,生存絕不僅僅意味著有飯可吃,醫(yī)療、教育、住房,同樣是必要的生存條件,只看食品支出就會掩蓋許多問題。除了食品支出之外的家庭主要支出,只有在大量用于購買家庭設備、服務和娛樂時,才能算是真正的富裕。
西方發(fā)達國家現在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因此恩格爾系數就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居民的生活質量。但是,我們的情況卻是相反,居民福利被大幅度削減,居民被迫將收入大筆地投入教育、住房、醫(yī)療的消費和儲備。
中國的富人確實是漸漸多了起來,白領、小資們的生活也不亞于西方發(fā)達國家,即使是普通的工薪階層,在基本的衣食住行消費之外,大多也尚有余錢,比20年前的生活要好得多。但對工薪階層而言,節(jié)衣縮食省下來的錢,是用來應付住房、醫(yī)療和子女教育這“三座大山”的。
“看病難、住房難、上學難”被人們稱作新“三座大山”。2007年“兩會”前夕,新華網發(fā)布了一項名為“網民關注的‘兩會’熱點問題”調查,醫(yī)療、住房、教育分別以76%、65%和50%的得票率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
從1996年至2004年,我國門診就醫(yī)費用增長了1.3倍,住院費用增長了1.5倍,平均每年門診費用增長13%,住院費用增長11%,已經超過了居民收入增長的幅度。居民去醫(yī)院就診的人數呈下降趨勢,近四成病人因醫(yī)療費用過高而選擇不去看病,三成人因病致貧。我國綜合國力和財稅收入大幅增長,而老百姓看病卻越來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