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有政策,下有隱性規(guī)則
老百姓遵守公共規(guī)則的意識淡薄,還表現為大量使用隱性規(guī)則來對付公開的正式的政策和規(guī)則。
上面有100條政策,下面就會有101條對策,這下面的對策就是隱性規(guī)則。
有媒體報道,據統(tǒng)計數據顯示,港臺企業(yè)虧損面一直很大。這和我們看到的事實相反。據披露,這是內地的港臺企業(yè)讓境外關聯公司高價供應原材料,體現在賬面上,就使成本大幅增加,利潤減少,從而逃避上繳所得稅。
有幅漫畫很能說明問題。畫上是父親騎著自行車帶著兒子。突然兒子對父親說:“爸爸,前面有警察。”很顯然,在兒子幼小的心靈里,已經學會用隱性規(guī)則來對付顯性規(guī)則。沒警察看見時,就可以違章帶人,有警察時就要趕快下來,而顯性規(guī)則就是禁止騎自行車帶人的交通規(guī)則。
拉關系、走后門、行賄賂,也是一種常用的隱性規(guī)則,而顯性規(guī)則就是公事公辦,按規(guī)定辦,大家平等。走后門、行賄賂則是讓公務員不按規(guī)定、規(guī)則辦事,按對自己有利的方式辦事。
人才學的首倡者雷禎孝先生講過一個水池理論。說計劃經濟年代,大家都往水池里倒水,然后每人都從水龍頭上平均分得一小杯水??墒怯械娜司拖攵喾值靡稽c水,有什么辦法呢?晚上去水池里偷水,是犯法的,自然行不通。最好的方法,是賄賂掌管水龍頭的人,讓他在給自己分水時多分一點。其他的人發(fā)現了這個隱性規(guī)則,也去賄賂掌管水龍頭的人。于是,拉關系、走后門、行賄賂之風便流行起來。
隱性規(guī)則對公共政策、法規(guī)、規(guī)則的耗損是巨大的。它滲透到社會生活和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它使許多好的政策難以執(zhí)行,使好政策難收實效。它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大難題。
中國古代是個盛產計謀、崇尚心計的社會,《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家喻戶曉。這些高度發(fā)達的計謀意識和技術,正好對隱性規(guī)則的發(fā)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行政管理所面對的就是這樣一種現實。
(三)家庭共財制產生“關系學”
古代農耕社會,以家庭為單位從事生產經營,所以生產所得,經濟收入、財產的擁有與消費,也以家庭為單位。在家庭內財產共有,不分彼此,原則上是長輩在不分家,不分財,即使形式上分了,也互通有無,彼此互助互濟。
家庭共財制的典型是明代的鄭氏家族。鄭氏在浙江浦江生活共15代,300多年來,全族同居、共財、聚食,老人由宗族共同贍養(yǎng),全族共財聚食人數多達千人?;实壑煸奥劥耸潞螅刭n予“天下第一家”牌匾。
西歐人則傾向分財制,夫妻、父子財產分立。
中國老百姓在親戚、朋友、鄰里,也實行一定程度的共財。這是家庭共財制的向外延伸,親友等關系有親疏遠近之分,越親近的,越要共財,在親友之間不要分得那么清楚(利益),分得太清容易傷害感情。
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在打工時曾對伙伴們說過一句話:“茍富貴,毋相忘?!边@句話道出了幾千年來中國農耕社會的經濟連帶要求。一個人發(fā)達了,要提攜資助自己的親友,當官了,要給親友安排個好差事。這樣,就在親友之間形成了經濟網絡,以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彼此照顧,互相幫助的依賴、提攜關系。關系越親近越要這樣做,否則就會被指責為無情無義,六親不認。對于弱者來說,依賴是他對強者的一種權力;對強者來說,幫助、提攜、照顧弱者是他的一種責任。
家庭共財制使中國家庭具有極強的凝聚力,極為看重親情關系。
經濟連帶化有利也有弊。它使中國百姓充滿人情味,使私人關系戴上溫情脈脈的面紗。但是它也容易形成請客送禮,拉關系走后門的風氣。
進入現代社會后,請客送禮的風氣并沒有明顯的減少,送禮的規(guī)格更是一路飛漲,從一網兜水果,糖煙酒,到上萬元的禮金。某農貿市場工商管理所所長的兒子結婚,請來吃酒的人,送的賀禮紅包,最高的達到5萬元。過年了,有的人家的孩子,光壓歲錢就收幾萬元,親戚朋友一出手就是一百、一千,多的達幾千元。
老百姓請客送禮盛行,也容易影響到官員的廉潔和節(jié)約。在請客吃飯、煙搭橋酒開路風俗下,有些公務員就亂作為,憑關系、看利益辦事,由此滋生了拉關系、走后門、徇私情的官場腐敗風氣。
問題在于老百姓認為這樣做是理所當然的。親戚朋友當了官吏,弱者便會利用倫理權力,要求強者照顧自己,而強者也會感到有責任用公權照顧弱者,不這樣做,就會被親友指責為無情無義、六親不認,有違倫理。
這是中國官吏要面對的一大難題。這種倫理壓力極大地妨礙了公正執(zhí)行公務。做公正無私的清官,往往得不到親友們的理解和支持,很得罪人。
即使到了今天,官也不好當。我有個朋友是處級干部,他跟我說,自從他進入政府工作以來,20年間,來找他幫忙照顧的親戚、朋友、同事、同學、同鄉(xiāng)、鄰居、親戚的朋友,總共不下幾千人,莫說以權徇私有違原則,就是要幫忙,他也沒這個能力和精力啊!
最近有一項調查,在找工作的大學畢業(yè)生中,有近一半的人認為,通過家庭和本人的私人關系找工作是最有效的途徑。
有個鄉(xiāng)黨委書記說,他那里通過各種關系安排進來的人太多了,人滿為患,人多到連走廊都擺上辦公桌了。
經濟連帶關系也給公正執(zhí)法帶來極大的麻煩和倫理壓力。明明犯法了,違規(guī)了,卻很難下得了手處理。我曾經問在一個縣檢察院的朋友,在辦案中,當事人走關系的比例有多大。他說100%。我說,怎么會有這么高的比例?總有人沒路子,沒關系的,比如生活在偏僻農村的人。他說,現在社會人人都學會了走關系。一些沒關系的人,通過七拐八拐,都能找到關系,農村的人也不例外。我又問法院的朋友,辦案中當事人找關系的比例會達到100%嗎?他說差不多是這樣。
所以,要做到公正辦事、公事公辦、公正執(zhí)法很不容易。連帶關系,倫理要求,支持你公事私辦,復雜的人情關系妨礙你公正執(zhí)法。所以,我們今天看到政府的種種問題,特別是徇私、賄賂問題,深受農耕文化影響的老百姓也負有一定的責任。經濟連帶化使政府工作受到了諸多的負面影響。
西歐的農耕社會體系是由個人——家庭——團體——國家,逐層遞進的。中國則不同,由家庭直接跳躍到國家,中間缺乏團體這一層。西歐人以團體為重心,家庭弱化。中國則以家庭為重心,團體缺乏。
缺乏集團組織生活的中國人,要融入社會,既不能通過團體(因為它幾乎空位),也不能通過國家(一般百姓沒機會參與國事),而只能以私人關系的交往進入社會。
私人關系的發(fā)展,首先以血緣關系為紐帶,逐漸擴大到以地緣、學緣、業(yè)緣、情緣、趣緣、利緣為紐帶的8種關系(見下圖)
這8種關系都屬于私人的關系,不含工作關系。關系有親疏遠近之分,較親近的人叫自己人,較疏遠的人或沒關系的人叫外人。從親近到疏遠的層層外推,形成差序結構的私人關系網。
古代農耕社會,因為缺少團體中公的關系,于是私人關系就得到充分發(fā)展,形成日益擴大的、日益復雜的私人關系網,形成了關系的社會、關系文化、關系學。
私人關系的極度發(fā)展,反過來支持了拉關系、走后門、徇私情、行賄賂,嚴重地影響了政府公正行政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