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人發(fā)現了楚莊王非昏庸之君,他透過幾件小事的現象看出楚王的本質來。這個人便是伍舉,伍子胥之先祖。伍舉注意到楚王巡獵之時,見勇者獵殺了虎豹,便會贊嘆“吾以是知其勇也”,看到勇者把獵物均分,便會稱贊“吾知其仁也”。伍舉驚訝地發(fā)現楚王隱忍的真實意圖,其實是在物色可用之人,力圖恢復王權威勢。伍舉便對楚王試探起來,歷史上就這樣產生了一次著名的君臣對話。據《史記?楚世家》、《韓非子?喻老》、《呂氏春秋?重言》多種古代文獻記載:“(伍舉)曰:‘有鳥在于阜,三年不蜚(飛)不鳴,是何鳥也?’莊王曰:‘三年不蜚,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
我們可以想象伍舉這個忠臣冒險來見楚王,頗費了一番心思。當時的楚莊王只會沉湎于歌舞和酒池之中。他正醉醺醺地在觀賞歌舞,一見伍舉,便愛答不理地問道:“伍大夫此來,是想與不谷同飲呢,還是想要共觀歌舞?”
伍舉搖了搖頭,話中有話:“我被一個謎語難住了,怎么也猜不出,特此向大王討教?!背f王一聽來了興趣,整天喝酒聽歌其實也同樣乏味的,來點謎語做精神養(yǎng)料也的確不錯,正好可以提提神。便有幾分興趣地問:“呵呵,什么謎語,這么難猜?我來試試吧?!?/p>
伍舉說:“謎語是‘楚京有大鳥,棲在朝堂上,身披七彩,歷時三年整,不鳴亦不翔。令人好難解,到底為哪樁?’大王猜猜看,不鳴也不翔。究竟是什么鳥?”
楚莊王聽了,與伍大夫對視一眼,那樣子像是說,我早就知道你是我想要重任的大臣,便笑答:“我猜中啦!它絕非普通的鳥兒。這鳥三年不飛,而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則驚人。你請回,等著瞧吧!”君臣就這樣用密電碼對上了暗號。伍舉心里踏實而去,今后他就有了用武之地了。
這個故事還有一個版本,就是淳于髡嘗說齊威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蔽覀儫o法判斷誰?是首創(chuàng)者,從伍舉口吻來看,好像先有這個故事。這與本文無關。
過了不久,另一個忠臣也坐不住了。此人便是蘇從。他見楚王三年不理朝政,不發(fā)號令,終日只知巡獵,沉緬于聲色犬馬之中,還下死命:“有敢諫者,死無赦!”他覺得作為國家大臣,應該為社稷考慮,不應該計較個人安危。便冒死進諫。
楚莊王見了這個敢吃豹子膽的人:“你難道不知道我的禁令嗎?”好在這個人不僅有勇也有幾分謀略,他發(fā)明了歷史上的哭諫。楚莊王見這么一把年紀的人像孩子一樣哭了起來,便好奇地問道:“我又沒有打算懲罰先生,怎么就哭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