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熱在三伏

老俗事 作者:周簡段


轉(zhuǎn)眼暑伏了,諺云:“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又道是?!拔丛罘仁罘!闭f明初伏前必?zé)帷:螘r人伏?說是“夏至三庚便入伙”,是從夏至起第三個庚日開始進(jìn)入初伏。

為什么“夏至三庚”開始入伏呢?據(jù)《歷忌釋》載:“伏者何也?金氣伏藏之日也,四時代謝,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至于立秋,以金代火,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也”?!蛾庩枙贰!跋闹梁蟮谌諡槌醴?,第四庚日為中伏,立秋后初庚為后伏”。又據(jù)《史記》秦紀(jì)載:“德公二年初作伏詞,正義云:六月三伏之節(jié),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狈[伏解盛暑也,是以“伏”一詞當(dāng)起源于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

囊昔在京時,到了伏天,又是一番景物。避暑勝地很多,承德避暑山莊,那是過去皇帝避暑之地,好固然好,路途遙遠(yuǎn),一般人去不了。北戴河是達(dá)官貴族避暑之所,老百姓未敢問津。北京城里引人入勝的地方也有,如中山公園、北海公園、中南海公園,盛夏伏天,每每仕女如云,傍晚以后,不約而同競相前往乘涼。但是,尤其吸引人的還是什剎海荷花市場,那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不僅風(fēng)涼,更有那五光十色的消夏美食,如:八寶蓮子粥、蘇造肉、鮮菱角、鮮核桃仁、鮮藕片等;每天從早到晚,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市民,一來納涼,二來飽享口福,樂何如也。

早年在京時還聽老人講,清代每年到了暑伏之日,直到立秋為止,各衙署都有“賜冰”之舉。是由工部頒發(fā)冰票,自行領(lǐng)取,多寡不同,備有等差。此外,清朝還有“洗象”的故事,頗有趣味。那時每逢三伏,舉辦“洗象”例典。內(nèi)務(wù)府以旗鼓迎象,出宣武門至護(hù)城河橋下的象閘,象奴挽索騎在象背上,在河水中給象洗澡,但見許多龐然大物,出沒于清波蕩漾之中,緊鄰的城墻和兩岸上,觀者人山人海,熱鬧非常。

京城四季溫差極大。冬天命得滴水成冰,夏季熱得四脖子流汗,尤其以伏后,畫夜悶熱得喘不過氣來,諺云:“暑熟君子”,意即最講衣著整飭的君子”,盛夏亦可赤背而不被人恥笑;至于不在“君子”之列的粗人,則不僅赤背而且赤腳,袒露著黑中透紫,汗津津的肌膚,川流于大街小巷,透著雌以忍受的火熱。五六歲的“童男子”們,干脆一絲不掛,赤修修的滿街跑,那小巧的“踢具”,緊縮著、顫動著,顯示著童男一種特有的美,少婦們見了亦不覺得寒磣,而且愿和著老爺們花的叫法――美其名曰“小茶壺見”,只是不像老爺們兒那樣戲謔與放肆――動手逗逗罷了。伏天中的老婦人,說好聽點(diǎn)兒,最為落落大方:說難聽點(diǎn)兒,最為放肆、最不論秧子。乳房,是婦女的第二道禁區(qū),即便是熱出了白毛兒汗,也得捂著緊繃繃的乳罩或者戴個繡花兒的兜兜,以示其神圣不可侵犯。然而.老婦女都是過來人,其諸道防線早已被攻破,更何況是渾身優(yōu)美的線條皆已化成一堆“囊膪”,于是也敢不讓須眉,光著上身,耷拉著松弛的乳房,在大庭廣眾之中談笑自若,毫不以為失檢。

婦女們的“金蓮”,自古以來便是性的象征,對其防守的程度,甚至超過了乳房――幾層里腳布,一層襪子,三層(里、面及中間的袼背)鞋幫,捂得嚴(yán)嚴(yán)實(shí)實(shí),隆冬時其臭尚不可聞,盛夏時則能熏死.。有務(wù)實(shí)精神的老婦人,為了納涼,既然敢將乳房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任憑千人瞧萬人看,赤其那雙不堪入目的金蓮又有何不可?而且不會被官府加上“有傷風(fēng)化”的罪名,于是朵朵“金蓮”原形畢露,為夏日的京城又添一景。

男女老少露宿街頭,是伏天中的一大夜景。屋子悶熱得如同蒸籠,午夜時也進(jìn)不去屋,街頭尚有些涼風(fēng).鋪張涼席即能入睡。放眼望去,橫躺堅臥,四腳兒拉叉閉著眼張著嘴,倘無交響的鼾聲,便絕像枕藉的死尸。

盛夏處于四合院中,亦有諸多樂趣。

瓜棚豆架,不是天棚而勝于天棚。清明、谷雨之間,隨意點(diǎn)種些絲瓜或扁豆,數(shù)日破土而出,幾經(jīng)澆灌則蔓葉虬蟠,朵朵黃花與紫花錯落映帶,花謝后便現(xiàn)出柔嫩的果實(shí)――充滿潔白毫毛的絲瓜和扁豆。那景致頗有些近似農(nóng)村,文人們有感于此,必歌之日“此地在城如在野,個人非佛亦非仙”。夜幕降臨后,花陰涼兒中斑駁的日影被點(diǎn)點(diǎn)如水的月光所替代,涼風(fēng)習(xí)習(xí),于棚架下或坐或臥,不必?fù)u扇,渾身亦覺涼爽。

擇小院之隅,種幾個碧綠的藿香或薄荷之類的芳草,不僅美化環(huán)境、清潔空氣,而且可供藥用。隨手指幾片薄荷葉,貼在太陽穴上,其清涼的香味沁人心脾,清熱、砝暑、黰汗、明目而又清醒頭腦。而窗前盆栽的夜丁香,黃色的小花兒墜滿枝杈,入夜芬芳馥郁,其味頗能驅(qū)蚊,夜臥自可安然無恙。

釅茶和綠豆湯,是百姓消夏最理想的傳統(tǒng)飲料。百姓們最講實(shí)際,從不追求茶具的精美,而一向注重茶葉的湯色和味道。日沏三遍(清晨、午后、傍晚)茶,是老北京人世代相傳的習(xí)慣,那貨真價實(shí)的“小葉茶”間透了之后,坐在小院花間陰涼處款款而飲,自然會聯(lián)想起唐代盧全的《七碗茶》詩:“一碗喉嚨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大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xí)習(xí)清風(fēng)生?!庇蒙板伆臼斓木G豆湯,放在陰涼處涼它幾個小時,即會變得冰涼,此種天然保健飲料,具有清涼解熱、明目敗毒等功效,與熱茶同工異曲。

養(yǎng)幾只蟈蟈兒聽其畫夜嗚叫,迄今仍是京城百姓之家消夏的一種最省錢最樸素的方式。北京土語所稱的蟈蟈兒,形似蝗蟲,綠色或褐色,觸角細(xì)長,短翅大腹,善于跳躍,吃植物的嫩葉或葫蘆科植物的花兒,雄性前翅有發(fā)音器,能發(fā)出清脆的聲音。清人顧鐵卿所撰《清嘉錄》卷九載:“寵養(yǎng)蟈蟈,俗呼為叫哥哥,聽嗚聲為玩。”而《紅樓夢》第四十回亦有如下描寫:“板兒又跑來看,說:這是蟈蟈,這是螞蚱?!比胂囊院?,售者捕自郊外,以秫秸皮自編小圓繡納之,數(shù)以百計,肩挑過街而售,其聲聒聒,群起而嗚,耳欲聾,招徠眾人圍觀選購,審視諦聽,以求其須尾無傷而叫聲清脆者。蟈籠之形式,普通者之觀眼里燈籠飾狀或獨(dú)梁雀罩,巧者雙籠合了,或四、五重疊,更精者則編插成盤腸、壽字、牌樓諸形,每格置一蟈蟈,聲尤聒耳。將各式富有藝術(shù)色彩的蟈籠掛在庭院中瓜棚豆架下,賞其籠形之美,聽其蟈聲之脆,感其天籟之音,悟其詩情畫意,以此形式消夏,省錢、自在、銷魂。

金烏西墜之后,瞽人的弦子聲蕩漾于街頭巷尾,拉著“先生”(北京人對瞽者的尊稱)們的“馬竿兒”(盲人所用探路的竹竿)將其延至庭院中,點(diǎn)幾段《岔曲》、《牌子曲》或《昭君出塞》、《黛玉悲秋》等曲目,此等家庭消夏之夜,其樂無窮矣。

黃昏時分,家家屋門前點(diǎn)起“火繩”驅(qū)蚊的小景,充滿了民俗情味?;鹄K者,是用有某種特殊氣味的草本植物蒿子曬干后擰成的繩狀物,其色深黃似煙葉,燃燒緩慢,其裊裊騰騰的青煙,驅(qū)蚊效果極佳,其價亦極廉。

最能吸食鮮血的臭蟲,伏天時越發(fā)猖狂。這種亦褐色、身體扁平而腹大的昆蟲,繁殖能力極強(qiáng),祖孫三代飽餐后,每每緣墻而爬,于是被捻死在墻上,那一道道的鮮血,呈現(xiàn)大頭小尾的形狀,頗似一條條魚苗,縱橫交錯,密密麻麻。這種令人情憂戚的伏天小景,充斥于大眾院千家萬戶,給人留下的印象永難磨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