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澤的另一番話,或許讓慈禧更為動心,那就是:日本于明治十四年宣布立憲,直到明治二十二年才開國會實行憲政,大清國“可仿而行之”。這就是說,朝廷可先宣布預備立憲,宣布得越早越利于穩(wěn)定國內局勢,至于什么時候開始實施,可待民眾憲政知識完備、朝野共有“望治之心”時再說。
慈禧十分欣賞“預備”二字。
一九○六年八月二十七日,大清帝國權力中樞召開了研究立憲的第一次會議,與會者包括醇親王載灃、所有的軍機大臣、政務處大臣以及直隸總督袁世凱等。因為要依次傳閱載澤、戴鴻慈和端方的奏折,而每封奏折均甚長,以至天黑“不及議而散”。次日,會議在外務部公所繼續(xù)召開。軍機處首領慶親王上來就定了調子:應該立即實行立憲。既然考察大臣都強調立憲制度讓西方各國強大起來,特別是君主立憲之后太后和皇帝的權力“雖略有所限,而榮威則有增無減”,那么這種“有利無弊”之事何樂而不為?況且,立憲是目前全國新黨們的呼吁,中外報紙和海外留學生們慷慨激昂也是為了立憲。民聲如此鼎沸,若“舍此他圖”,無異于“舍安而趨危,避福而就禍”。軍機大臣孫家鼎提出:“立憲國之法,與君主國全異,而其異之要點,則不在形跡而在宗旨。宗旨一變,則一切用人行政之道,無不盡變,譬之重心一移,則全體之質點均改其方面。此等大變動,在國力強盛之時行之,尚不免有騷動之憂;今國勢衰弱,以予視之,變質太大太驟,實恐有騷然不靖之象。似但宜革其叢弊太甚諸事,俟政體清明,以漸變更,似亦未遲?!睂O家鼎,咸豐年間狀元,歷任工部、禮部、吏部尚書,曾為光緒皇帝的老師,戊戌年間力主變法圖強。巡警部尚書徐世昌反對費時多年逐漸變革,認為只有大變才能振奮民心,使民眾的觀念與精神趨于符合憲政之要求。孫家鼎還是堅持認為:“今國民能實知立憲之利益者,不過千百之一;至能知立憲之所以然而又知為之之道者,殆不過萬分之一。上雖頒布憲法,而民猶懣然不知,所為如是,則恐無益而適為厲階,仍宜慎之又慎乃可?!敝彪`總督袁世凱反駁說,天下事勢,沒有常規(guī)。昔日歐洲各國立憲,“因民之有知識而使民有權”,今日中國只能使國民因“有權之故而知有當盡之義務”,而令國民“知識漸開,不迷所向”正是“吾輩莫大之責任”。但袁世凱同事也表示,立憲會使國家面臨諸多費時之事:“以數(shù)千年未大變更之政體,一旦欲大變其面目,則各種問題,皆當相連而及。譬之老屋,當未議修改之時,任其飄搖,亦若尚可支持。逮至議及修改,則一經拆卸,而腐朽之梁柱,摧壞之粉壁,紛紛發(fā)見,至多費工作。改政之道,亦如是也?!避姍C大臣瞿鴻禨表示認同,言一旦預備立憲,諸事必會繁重,“當以講求吏治為第一要義”,只有在具備地方自治的前提下,才可能避免整個國家的紛亂。瞿鴻禨,同治年間進士,庚子事變中隨行護駕至西安,深得慈禧信任,后任工部、外務部尚書兼政務處大臣。會議的最后,醇親王載灃說:“立憲之事,既如是繁重,而程度之能及與否,又在難必之數(shù),則不能不多留時日,為預備之地矣?!?/p>
第二天,與會大臣面見慈禧和光緒請漸行憲政。
十四天后,清廷發(fā)布上諭,宣布預備立憲。
此時,距考察憲政的大臣們回國僅一個多月的時間。
史書記載:“其間大臣阻撓,百僚抗議,立憲之局,幾為所動。茍非考政大臣不惜以身府怨,排擊俗論,則吾國之得由專制而進于立憲與否,未可知也?!?/p>
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即一九○六年九月一日,光緒皇帝頒布上諭:朕欽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懿旨,我朝自開國以來,列圣相承,謨烈昭垂,無不因時損益,著為憲典?,F(xiàn)在各國交通,政治法度,皆有彼此相因之勢,而我國政令積久相仍,日處阽險,憂患迫切,非廣求智識,更訂法制,上無以承祖宗締造之心,下無以慰臣庶治平之望,是以前派大臣分赴各國考察政治?,F(xiàn)載澤等回國陳奏,皆以國勢不振,實由于上下相睽,內外隔閡,官不知所以保民,民不知所以衛(wèi)國。而各國之所以富強者,實由于實行憲法,取決公論,君民一體,呼吸相通,博采眾長,明定權限,以及籌備財用,經畫政務,無不公之于黎庶。又兼各國相師,變通盡利,政通民和有由來矣。時處今日,惟有及時詳晰甄核,仿行憲政,大權統(tǒng)于朝廷,庶政公諸輿論,以立國家萬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規(guī)制未備,民智未開,若操切從事,徒飾空文,何以對國民而昭大信。故廓清積弊,明定責成,必從官制入手,亟應先將官制分別議定,次第更張,并將各項法律詳慎厘訂,而又廣興教育,清理財政,整飭武備,普設巡警,使紳民明晰國政,以預備立憲基礎。著內外臣工,切實振興,力求成效,俟數(shù)年后規(guī)模粗具,查看情形,參用各國成法,妥議立憲實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視進步之遲速,定期限之遠近。著各省將軍、督撫曉諭士庶人等發(fā)憤為學,各明忠君愛國之義,合群進化之理,勿以私見害公益,勿以小忿敗大謀,尊崇秩序,保守和平,以豫儲立憲國民之資格,有厚望焉。將此通諭知之。欽此。這是一份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