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香港與內地關系的獨特性,一百年來的香港電影,除了繼承了中國電影的遺產(chǎn),同時又積極地發(fā)展出濃厚的地方風格。如何在中國電影坐標中尋找香港電影的位置?香港電影歷來的特色,源自其自由市場與文化混搭的特性,更重要可能是一種打拼不死的精神。香港人有一句話叫“搏命”就是很努力很努力,甚至付出生命去拼。這種被學者博威爾認為是“過剩過度”的活力,成全了香港電影的特色。
香港回歸,有說以往香港電影的這種奮身不顧的創(chuàng)新精神已開始消磨。但精明而務實的香港人似乎又懂得以不同方式來迎接變化,蛻變求存。結果是,香港片的出路,反而因危機而變得有更多可能性。合拍片在市場及資金上,給未來一個可跟好萊塢比拼的機會。結合華人市場及資金,商業(yè)大制作的可能性,變得更接近?!锻睹麪睢贰妒聡恰返睦诱f明票房億元俱樂部已再不是神話。香港導演及資源在拍攝大片方面,有著巧妙的技術與經(jīng)驗的市場計算。但同時,香港的地道原味,同樣被好些作品保留下來加以強化。地區(qū)的小故事、小人物的小情懷、地道口語、功夫文化、生活細節(jié)實感─香港電影的香港性,在這些作品中存活過來。例子如《志明與春嬌》《月滿軒尼詩》《葉問》等。
至于近年,新作品如《前度》《打擂臺》等則顯示了新導演們的新力量。有否香港電影新新浪潮的說法,言之尚早,不過也是時候通過這新力量來探知香港電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