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文(4)

周氏三兄弟 作者:黃喬生


我覺得,將三兄弟合傳,是一個必要的嘗試。

有異同,比較起來自然就有趣,然而有時也難免尷尬和無奈。在周氏兄弟間做比較,容易下筆,但很難寫好。

在魯迅和周作人生前,文壇就常常將他們并稱。兩兄弟失和后,比較也并未減少,甚至更多。周作人的投敵叛國,使兩兄弟的歷史地位有了極大的差異,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使周作人喪失了同魯迅相比的資格。便是有比較的文字,也多將周作人盡力貶低,以襯托魯迅的高大和完美。實際上,也正因為如此,兩兄弟之間就更有可比性:學識修養(yǎng)相近,但結局迥異;一個被譽為完美的圣人,一個則成為被打入冷宮的民族敗類。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思想的解放,周作人早期的杰出成就漸漸得到重視。研究魯迅,絕對不能繞過周作人。周作人不但為魯迅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而且他本人的業(yè)績和人生道路也有極為重要的借鑒意義。

但比較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對兄弟失和的起因的評論,就失之簡單和武斷。評論者大多沿著這樣的思路:周作人思想落伍,導致他同魯迅分手,因為沒有長兄的幫助和勸告,最終失足落水。魯迅的崇高地位和完美形象對周作人形成巨大壓力。在魯迅形象的參照下,周作人的一切好像都有了問題。

比較是為了更準確全面地看問題,而不是比高下優(yōu)劣。中國文學史上,或褒李貶杜,或揚韓抑柳,鬧得不亦樂乎。對人品文章,可以有所偏好,只要有理有據(jù),不妨各抒己見。但不能排座次,呈意氣,強詞奪理,任意軒輊。褒魯貶周,或者相反,兩種傾向都應該避免。

本書努力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客觀地評價周作人。多年來的思想解放和資料積累,為以這樣的態(tài)度寫作兄弟合傳提供了基本條件?,F(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有人一味斥責周作人自私自利、忘恩負義了。1939年以后周作人背上了大漢奸的罪名,1945年成為被褫奪公民權的罪犯。應得的懲罰他自然必須領受,但不能把一切污水都潑到他身上。論人要顧及全面,不能因為后期的錯誤就連帶否定他的前期。對歷史人物,我們應該多一些同情體貼。

本書注重資料的選擇。現(xiàn)有資料中兩人親友的回憶文字雖然頗有參考價值,但也需要認真辨別。家務難斷,恩怨未泯,更有政治形勢等因素干擾,現(xiàn)存材料中需要分辨的眼光。

當然,在大量的資料中進行選擇是艱難的工作,還有很多細節(jié)沒有很好地把握,不能不說是本書的缺憾。當兩個人比較時,就會發(fā)現(xiàn)過去單獨研究魯迅時沒有注意到的問題。他們的人生道路,他們的文學修養(yǎng),他們的學問的來源等等。例如,對他們之間的分別,或者說,他們各自的獨特性,還缺乏足夠的分析。做為杰出的翻譯家,他們譯文的異同和得失如何,也是著墨不多的題目;做為語言大師,他們的文風有何差異等等,都有待進一步探討。便是人們議論很多的兄弟失和事件,作為兩個成熟的思想家發(fā)展道路上的必然性,我們是否充分注意到了呢?而這分別產(chǎn)生的后果,其正反兩方面的影響,我們是否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呢?兩兄弟的失和,造成了另一條道路:周作人道路。他的留守,雖然是不得已而為之,而且后果十分嚴重。但這不得已中卻頑強地矗立起一種精神,那是我們文化傳統(tǒng)中的另一種堅強的東西在現(xiàn)代社會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這種堅守因為結局的悲慘,竟被掩蓋了固有的價值?,F(xiàn)在我們回過頭去看,對這種文化姿態(tài),我們能不能給予一些同情理解呢?它能不能給我們一點啟示?

這也是我寫作這本書的原因之一。兄弟合傳本身無疑就是在顯示,周作人和魯迅是有資格比較的,周作人在中國現(xiàn)代文化史上是值得重視的。并非因為他是魯迅的胞弟,才有與魯迅合傳的理由。

如前所說,魯迅是新文學的杰出代表之一,而不是唯一;他不是獨峰,而是多個山峰中的一個。擴大言之,我們甚至也不必要將魯迅和周作人看成現(xiàn)代文壇的雙峰,而要看到在他們之外,還有無數(shù)個山峰。這就是本書所想顧及的文化氛圍的“全體”,目的是使傳記內(nèi)容豐富,有血有肉。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