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漢開國的功臣中,張良是一個胸藏韜略、腹有奇謀、眼光高遠、長于決斷的人,正如劉邦所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彼侵袊鴼v史上功成名就、名利雙收和善于明哲保身的典型人物。
【報仇不成,圯橋拾履】
張良,字子房,出生于戰(zhàn)國末期,是韓國貴族后裔。在戰(zhàn)國七雄中,韓國的國力較弱,一直在夾縫中生存。但張良所在的家庭在韓國卻堪稱顯赫之家。他的祖父張開地,是韓國三朝元老,做過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三朝的丞相,德高望重,在韓國朝野上下深得眾望。他的父親張平,雖然正如他的名字一樣,沒有經過什么大風大浪,卻也平步青云,官運亨通,做過韓釐王、桓惠王的丞相。父子兩人歷相五朝,這在整個戰(zhàn)國時代恐怕都是個奇跡,由此也可以看出,韓王對張家的恩寵確實非同尋常,這大概也是后來張良要誓死報效韓國的一個重要因素。
而就在這個時候,秦國加快了對東方六國的軍事行動。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年),秦軍大舉攻韓。韓軍當然不是這支虎狼之師的對手,一番交戰(zhàn)之后,韓軍大敗,秦軍攻占了韓國都城,俘虜了韓王安,隨后盡取韓國領土,將其納入秦國版圖,置為潁川郡,韓國宣告滅亡。而這一年,距張良的父親張平去世恰恰20年。
韓國滅亡了,張家的顯赫地位也就不復存在了。秦始皇滅掉韓國后,要把韓國的貴族遷往咸陽。但張良不愿意。他認為,他的祖父、父親做過五代韓王的丞相,蒙受韓王厚恩,在國家破亡之際,他不能坐視不管。他發(fā)誓要找機會報復秦始皇,為韓國雪恥。為了報仇,他遣散了所有的家童。雖然他的弟弟恰巧在這時死去,但他舍不得對弟弟進行厚葬。他拿出全部家財四處訪尋刺客,廣交豪客,伺機行刺秦始皇。
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秦始皇帶領龐大的儀仗隊和衛(wèi)隊開始了第一次大規(guī)模巡行天下。張良探知了他的巡行路線,料想他必然要經過博浪沙一帶,于是便和一位大力士在博浪沙一帶埋伏。
不過,秦始皇確實不是一位等閑之輩,他對沿途的風險早已做了充分的估計。因為在此前他曾多次遇刺,最讓他刻骨銘心的是那次荊軻在咸陽殿上的刺殺行動。不僅讓他差點性命難保,而且讓他在眾文武大臣面前丟盡了顏面。這次出巡,他當然不會掉以輕心,不僅帶了龐大的衛(wèi)隊,而且還玩了一出偷梁換柱的把戲,他為自己找了個替身。他讓這個替身乘坐那輛最豪華的輦車里,而他自己則坐在一輛并不顯眼的車里。
當龐大的儀仗隊和衛(wèi)隊經過博浪沙時,張良和那位大力士混在人群中。車到跟前時,張良示意大力士趕緊動手,那位大力士一躍而前,取出鐵錘向車中砸去,只聽得一聲慘叫,那車也咔嚓一聲倒在了路旁。
張良心想,秦始皇必死無疑,于是趁亂逃走了。
張良滿以為秦始皇一死,天下肯定會大亂,光復韓國便有了指望。
但是沒過幾天,消息傳出,秦始皇并沒有死,被鐵錘砸死的是他的替身,張良本人也被懸賞千金通緝。
一番周折之后,張良變更姓名藏匿在人口眾多、來往人員比較復雜的商業(yè)城市——下邳城(今江蘇邳縣西南),安下身來。
在下邳城的亡命生涯中,張良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他意識到,對付秦朝這么一個強大的王朝,光靠零星的恐怖行動是無法動搖他的根基的,也沒有辦法達到光復韓國的目的,必須想想其他辦法。張良開始變得穩(wěn)重起來,那個血氣方剛的“憤青”漸漸消失了,他想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報仇復國之路。
一天,張良閑來無事在下邳橋上漫步,他在橋上踱來踱去,若有所思。這時,一位穿著粗布短衣、舉止有些異常的老翁來到張良旁邊,他仔細打量了一下張良,然后在橋邊坐下。
剛坐下一會兒,老翁就故意把鞋脫下來扔到橋下,然后回過頭來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