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富人而言,有錢了,可以辦很多事,神通很大了,就容易驕傲放縱,容易做出一些沖擊社會秩序的事,如果走到這一步,仍不知收斂,離失敗也不遠了。
富了不但不驕,還要好禮??鬃咏o富人運用財富指出了一條道路。禮,是社會秩序和規(guī)范。好禮,就是要為維護良好社會秩序,為提升社會文明做些貢獻。錢多了,用來做一些慈善事業(yè),幫助窮人解決問題,這就提升了社會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為和諧作出了貢獻。錢多了,不凌駕于社會之上,不增加社會負擔,而是謙卑行事,給社會帶來方便,別人就希望他更富。所以,富而無驕,只是富了以后不麻煩社會;富而好禮,是富了之后,有益于社會。富而無驕和富而好禮,對富人而言,也是富而安全的好辦法。俄羅斯改革實行“休克療法”,國有資產(chǎn)在極短時間內(nèi)實現(xiàn)了私有化,有些人一夜之間成為巨富和暴富。得到財富后,就不可一世了,有的甚至企圖控制國家經(jīng)濟命脈,影響國家政治,主導國家發(fā)展方向,結(jié)果很快走向滅亡,這就是“富而驕”的結(jié)果。在《憲問》篇,孔子還將達到“貧而無怨”、“富而無驕”兩種狀態(tài)的難度進行了比較,“貧而無怨雉,富而無驕易”[14.10]。但大量的社會現(xiàn)實是,容易做到的“富而無驕”做得也不好,不容易做到的“貧而無怨”做得更不好。這些都告訴我們,我們社會的整體道德水平建設(shè)的任務(wù)是相當艱巨的。
[1.1 6]子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o"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應當擔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p>
《論語》中類似的話還有幾句。比如在《里仁》篇中,孔子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盵4.14]意思是,不擔心沒有職位,擔心的是沒有立于此位的能力;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有什么值得人家了解的。在《憲問》篇,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14.30]前半句與本章相同,后半句強調(diào)了自己能力的重要性。在《衛(wèi)靈公》篇,孔子又說:“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盵15.19]均與本章意思相近。
在行政上,自知、知人和讓人知己是三件大事。不知己、不知人、不知如何讓人知己、不知讓人知己到什么程度,有時候就很危險。說到底,行政工作是關(guān)于事的工作,更是關(guān)于人的工作。人只有兩種:自己和別人。所以孔子從“己”和“人”論述“知”的重要性,是非常高明的。
關(guān)于自知,這是一個基砒。有句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準確判斷自己的能力水平以及自己在所處行政環(huán)境中的地位作用,是非常難的。人有時沒有信心,干完一件難事,才說“噢,這樣的難事我都干得下來呀”,看到了自己潛力,自知又進了一步。有時候心氣很高,經(jīng)過一些實踐,才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干不了這些工作,自知也進了一步。所以,對于一般人來說,自知是通過實踐獲得的。但是想得到實踐的機會也很難。總不能弄個處長的位置試著干一千,看行不行;弄個司長的位置二一干,看行不行,行政崗位是不能用來試驗的。所以自知基本上實現(xiàn)不了。有的人聲稱自己有自知之明,頂多也是自知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人,不能把自己的潛力看低了,也不能把自己的潛力看高了,這樣都不好,那么在自知不可及的情況下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