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舊的思維方式里,員工習慣于接受領導指令,按照指示去辦理,所以總是處于一種“解決問題的緊張和不安”中,甚至晚上聽到電話響聲也會從睡夢中驚醒,工作處于一種疲于應付的狀態(tài)。這樣工作的人就像守門員,來一個球接一個球,如果四面八方的球全踢過來,則會亂了陣腳。有的人甚至發(fā)現(xiàn)了一些問題,但他不急于處理,卻雙手環(huán)抱冷眼旁觀,等到事情危急了,才一臉“幸災樂禍”:“我早說什么來著?”這些員工又怎么能夠創(chuàng)造高效?獲得領導賞識呢?
2)自我糾偏
《基業(yè)長青》這本書無處不在地告知人們:成功永遠不是終點,如果你要追求卓越,那么就代表著無休止的磨煉和奮斗,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關于“永遠不夠好”的闡述給人一種追求持續(xù)改進的激勵。“我們明天怎樣做得比今天更好?”試想,如果公司里老板能每天問自己:“我今天哪里可以比昨天做得更好”員工每天也問自己:“我今天哪里可以比昨天做得更好?”做銷售的每天問自己:“我今天怎樣才能比昨天找到更多的客戶?”每個人都在想我們今天如何比昨天做得更好,那么個人和企業(yè)都會做到基業(yè)長青。
□永遠不夠好
√如果把“我們明天怎樣做得比今天更好”這句話變?yōu)楣ぷ鞣绞?,變成行動的督導,就會使我們產(chǎn)生發(fā)自內(nèi)心的追求進步的迫切愿望。
√這種自我批評的做法就會轉變成超越自我的內(nèi)在驅動力,永不滿足,不斷糾偏,不斷改進,最后基業(yè)長青。
3)反饋結果
讓領導隨時了解和掌握工作進度和結果,知曉領導的動態(tài)要求,及時地調整自己以適應快速變化的情況,因為個人工作總是全局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向領導匯報,首先要說明結果,再簡明地介紹過程,不可以用過多的過程來掩蓋不盡如人意的結果或推卸責任。這種做法不應是一個職業(yè)人的做法,更不可能成為上級重用你的理由。
第一種匯報情形:有一個下級向上級匯報工作:“王總,您昨天讓我去和那個客戶簽協(xié)議,我八點半就去了,我去的時候他還沒到。后來他來了,可是他說很忙,要開會,讓我等一會兒,結果沒想到等到下午一點多,我中午飯都沒吃,肚子現(xiàn)在還‘咕咕’叫……”這個人描述了半天,就是沒有匯報工作結果——協(xié)議沒有簽成。
第二種匯報情形:在電影《列寧在1918》中有一個非常經(jīng)典的場面,列寧的忠誠衛(wèi)士瓦西里運送糧食回來時,列寧問他:“糧食運來了嗎?”他向列寧匯報說:“運來了,一共90車皮?!碑敃r瓦西里已經(jīng)很長時間沒有吃東西,以至于列寧到旁邊接電話時,他餓得暈了過去,可是瓦西里沒有說:“我還餓著肚子呢!先弄點吃的,咱們邊吃邊說,我們這趟很辛苦,很危險,有幾批人中途攔截,向我們開槍……”
□兩種截然不同的匯報結果
√第一種匯報的結果并不好,因為人們在匯報工作時過度描述過程時,往往是工作結果不好,所以急于說明過程中自己已經(jīng)做了很多事,已經(jīng)相當辛苦,雖然沒有功勞,苦勞總是少不了的。
√第二種匯報方式中,瓦西里之所以在第一時間匯報結果,因為他知道革命領袖現(xiàn)在最焦急等待的就是這個結果。
√結果反饋在于自我督導。匯報工作時首先要說結果,如果上級需要了解過程,再說過程。
√企業(yè)是靠著一個個良性的結果運轉的,作為職業(yè)人,首先要關注的、要匯報的就是工作結果,因為工作結果才是企業(yè)和管理者最關心的。
4.自己做管理,工作效果可凸顯
效果就是效率的結果,也就是被人認可的工作結果。很多人不理解,我每天付出了這么多的努力,別人工作我也工作,別人休息我還工作,但卻總是看不到成績,出不來成果,問題出在哪里?美國傳奇民謠創(chuàng)作歌手杰克森?布朗曾經(jīng)有過一個有趣的比喻:“缺少了自我管理的才華,就好像穿上溜冰鞋的八爪魚,眼看動作不斷,可是卻搞不清楚到底是向前、向后,還是原地打轉?!痹谖覀兛磥?,這是缺少了對結果負責的自我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