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 理學新詮
第四章 王陽明的知行思想
23年前,我出版《王陽明哲學》蔡仁厚《王陽明哲學》,1974年10月,臺北,三民書局。,分十章討論了《陽明思想的演變與發(fā)展》、《陽明學的基本義旨》、《知行合一》、《良知與知識》、《良知與中和寂感》、《工夫指點的意義》、《四句教與天泉證道》、《心即理的義蘊與境界》、《陽明的親民哲學及其事功》、《陽明的人格與風格》。書后附錄兩篇,一為《王陽明學行年表》、一為《日本的陽明學及其特色》,之后,又先后撰寫《王陽明論經(jīng)學即心學》、《王門天泉四無宗旨之論辯》蔡仁厚《新儒家的精神方向》,227—237頁,239—276頁,1982年3月,臺北,學生書局。、《關于致良知前后向之考察》、《王陽明“大學問”思想析論》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189—202頁,203—228頁,1990年7月,臺北,文津出版社。、《王陽明對心性工夫的指
點》《中華文化學報》創(chuàng)刊號,149—160頁,1994年6月,臺中市,文復會臺省分會發(fā)行。、《王陽明言禮之精義》《中國文化月刊》182期,39—48頁,1994年12月,臺中,東海大學發(fā)行。、《王陽明辨心學與禪學》《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二輯,11—24頁,1995年6月,臺中,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發(fā)行。、《王陽明致良知教之蘊釀與確立》《法燈》月報,172至176期第4版連載,1996年10月至1997年2月,香港,法住學會發(fā)行。。以上各文,或在學術會議宣讀,或在刊物發(fā)表。這次應邀出席“國際陽明學京都會議”,特選定知行思想為題目,實有兩點意義:
第一,是表示王陽明所講的致良知,不只重“知”,也重“行”,是知行一貫的思想。
第二,是表示這篇論文,將落實到現(xiàn)實的層面,提出一些較為具體的思考和討論。
一、知的實義與行的意旨
北宋大儒張橫渠首先提出“德性之知”與“見聞之知”的區(qū)分。他說:“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見聞?!庇终f:“誠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聞見小知而已?!睆堊又裕娪凇墩伞?。前數(shù)句見《大心篇》,后數(shù)句見《誠明篇》。所謂德性之知,即是發(fā)于性體的知,也即“知愛知敬,知是知非,當惻隱自然惻隱,當羞惡自然羞惡,當辭讓自然辭讓”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