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從繼往開來看當代新儒家的學術(shù)功績(8)

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的反思與開展 作者:蔡仁厚


有關(guān)這方面的問題,很多人文學者都曾貫注心血而各有貢獻,其中牟宗三先生的《中國哲學十九講》當居首功。而唐君毅先生的《中國哲學原論》與徐復觀先生的《兩漢思想史》,也卓有功績。

〔申述〕

中國有沒有哲學?什么是中國哲學?中西哲學的特質(zhì)是什么?這三個問題曾困擾中國人長達半個多世紀。

如今,可以簡約地說出幾組意思。第一組是中西文化的對比:(1)西方文化“以物為本,以神為本”,中國文化“以人為本”。(2)西方文化首先“正視自然”,中國文化首先“正視人”。(3)西方文化“以知識為中心”,中國文化“以生命為中心”。(4)西方文化“重客體性、重思辯”,中國文化“重主體性、重實踐”。(5)西方文化“學與教分立”,中國文化“學與教合一”。第二組從“感性、知性、德性”三方面作省察:西方文化是知性文化,中國文化則比較重德,儒家便是順道德心靈之活動,來講論內(nèi)圣成德之學。(1)對感性生命而言,它要求“化氣成性”,使“感性理性化”;(2)對知性生命而言,它要求“攝智歸仁”,使“知性價值化”。第三組是從生命的流通來看。儒家認為,人的德性生命可以自我提升,自我開擴,可以向各方面流通貫注,以完成多元的價值創(chuàng)造。首先,它可以通向人倫世界,開顯一個“天下一家”的社會觀;其次,它可以通向人文世界,開顯一個“精誠貫徹、慧命相續(xù)”的歷史文化觀;再次,它可以通向自然世界,開顯一個“天人和諧”的宇宙觀。第四組則看中國哲學的精神取向:(1)天人合一:本天道以立人道,立人德以合天德;(2)仁智雙彰:以仁為體,以智為用;(3)心知之用:與物無對,則上達以合天德;與物為對,則下開以成知識。

以上的說明,很簡略,但卻是中國人經(jīng)過半個多世紀的學習和省思而后才說得出來。至于中國哲學思想中所涵蘊的問題,則是由各期思想的內(nèi)在義理(如魏晉時期道家的玄理、隋唐時期佛教的空理、宋明時期儒家的性理)所啟發(fā)出來。明澈地理解了固有義理的性格,就自然可以順其所啟發(fā)的問題,而看出未來發(fā)展的軌轍。唐君毅先生的《原性篇》、《原道篇》、《原教篇》,在內(nèi)容之量上相當豐富;而就哲學問題的綱格而綜述之,則牟先生《中國哲學十九講》的講述,尤能顯示問題的脈絡與義路。這《中國哲學十九講》的綜述,并非一時之興會,亦非偶發(fā)之議論,而乃關(guān)乎中國哲學之系統(tǒng)綱格與義理宗趣者;其所厘定的諸問題,亦對中國哲學之發(fā)展具有重大的啟發(fā)性。凡書中各講之所舉述,皆有所本(即本于他所著各書之義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