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文化生命的坦途:返本開新(9)

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學的反思與開展 作者:蔡仁厚


以上三件大事,乃是華族文化生命發(fā)展的坦途。因此,都必須回歸到生命的本根,才能滋生力量,開創(chuàng)新機。

六、由會通到達時中

文化的會通,其實并非時髦之事。人類自有文化以來,各種大大小小的文化系統(tǒng)就不斷有接觸、有交流,因而也必然有會通。其中的差別,不過主動與被動、自覺不自覺的不同而已。

就20世紀的中華民族而講文化會通,一方面是“被動的”,一方面卻又是“自覺的”。中華民族是在西方的軍艦大炮和政治經(jīng)濟之強力威脅下,心不甘情不愿地被逼上會通之路,這當然是被動的。但等到中國人發(fā)現(xiàn)西方在船堅炮利之外,還有政法制度、學術(shù)思想上的優(yōu)長,于是西方一下子變成上國、變成先進,而“全盤西化”或“中西會通”的論調(diào)便先后由國人自覺地提出來了。

健康正常的會通,是“體?!倍氨M變”,必須當中有變,變不失常。千變?nèi)f化之后,它必須仍然是中華文化,而且必須順時合宜,以得其時中。

當代新儒家最基本的貢獻,是他們大致做到了四件事:

1厘清了中國哲學演進發(fā)展的思想脈絡;

2分判了中國哲學異同分合的義理系統(tǒng);

3闡釋了中國哲學的基本義旨及其價值;

4開出了中西文化融攝會通的義理規(guī)格。

這四個問題,一直困擾20世紀的中國知識界,而當代新儒家的努力,可以說已經(jīng)為中國知識分子的“世紀困擾”提供了根本的解答。同時也為華族文化生命的走向,確立了“返本開新”的三大綱領(詳見上文):

第一,光大內(nèi)圣成德之教,以重開“生命的學問”。

第二,開出法制化的“政道”(安排政權(quán)之軌道),完成民主政體建國。

第三,調(diào)整民族文化心靈的表現(xiàn)形態(tài),以自本自根地開出知識之學。

最后,我再提醒一下:今后中華文化是否有光輝的未來,其決定性的因素有二:

1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義理綱維,能不能重新顯發(fā)出來?能不能重新挺立起來?

2中華民族能不能像當初消化佛教那樣,來消化西方的哲學和宗教?

如果能,中華民族就有前途,中華文化也將充實開擴,再顯光輝。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