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宏觀上看中國文化(2)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作者:季羨林


在這樣的情況下,要來談中國文化,真正是戛戛乎難矣哉。在嚴重地甚至病態(tài)地貶低自己文化的氛圍中,人們有意無意地抬高西方文化,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只有外來的和尚才會念經。這樣怎么能夠客觀而公允地評價中國文化呢?我的意思并不是要說,要評價中國文化,就必須貶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確有它的優(yōu)越之處。19世紀后半葉,中國人之所以努力學習西方,是震于西方的船堅炮利。在以后的將近100年中,我們逐漸發(fā)現,西方不僅是船堅炮利,在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方面,他們都有許多令人驚異的東西。想振興中華,必須學習西方,這是毫無疑問的。20世紀2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全盤西化"的口號。今天還有不少人有這種提法或者類似的提法。

我覺得,提這個口號的人動機是不完全一樣的。有的人出于憂國憂民的熱忱,其用心良苦,我自謂能充分理解。但也可能有人別有用心。這問題我在這里不詳細討論。我只想指出,人類歷史證明,全盤西化(或者任何什么化)理論上講不通,事實上辦不到。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向西方學習。我們必須向西方學習,今天要學習,明天仍然要學習,這是決不能改變的。如果我們故步自封,回到老祖宗走過的道路上去,那將是非常危險的。

但是,我始終認為,評價中國文化,探討向西方文化學習這樣的大問題,正如我在上面已經講過的那樣,必須把眼光放遠,必須把全人類的歷史發(fā)展放在眼中,更必須特別重視人類文化交流的歷史。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公允和客觀。我是主張人類文化產生多元論的,人類文化絕不是哪一個國家或民族單獨創(chuàng)造出來的。法西斯分子有過這種論調,他們是別有用心的。從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來看,民族和國家,不論大小,都或多或少地對人類文化寶庫做出了自己的貢獻。這恐怕是一個歷史事實,是無法否認掉的。同樣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每一個民族或國家的貢獻又不完全一樣。有的民族或國家的文化對周圍的民族或國家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積之既久,形成了一個文化圈或文化體系。根據我個人的看法,人類自從有歷史以來,總共形成了四個大文化圈:古希臘、羅馬一直到近代歐美的文化圈,從古希伯來起一直到伊斯蘭國家的閃族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中國文化圈。在這四個文化圈內各有一個主導的、影響大的文化,同時各個民族或國家又是互相學習的。在各個文化圈之間也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關系,這種相互學習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文化交流。我們可以毫不夸大地說,文化交流促進了人類文化的發(fā)展,推動了社會前進。

倘若我們從更大的宏觀上來探討,我們就能發(fā)現,這四個文化圈又可以分為兩大文化體系:第一個文化圈構成了西方大文化體系;第二、三、四個文化圈構成了東方大文化體系。"東方"在這里既是地理概念,又是政治概念,即所謂第三世界。這兩大文化體系之間的關系也是互相學習的關系。僅就目前來看,統(tǒng)治世界的是西方文化。但是從歷史上來看,二者的關系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人類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文化,歐洲史學家早有這個觀點,最著名的代表是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他在他的巨著《歷史研究》里,從世界歷史全局出發(fā),共發(fā)現了23個或26個文化(湯因比稱之為社會或者文明):西方社會、東正教社會(又可以分為拜占庭和俄羅斯兩個東正教)、伊朗社會、阿拉伯社會、印度社會、遠東社會(又可以分為中國和朝鮮、日本兩部分)、古希臘社會、敘利亞社會、古印度社會、古代中國社會、米諾斯社會、印度河流域社會、蘇末社會、赫梯社會、巴比倫社會、埃及社會、安第斯社會、墨西哥社會、尤卡坦社會、瑪雅社會、黃河流域古代中國文明以前的商代社會。

湯因比明確反對只有一個社會--西方社會這一種文明統(tǒng)一的理論。他認為這是"誤入歧途",是一個"錯誤"。雖然世界各地的經濟和政治的面貌都已經西化了,其他的社會(文明)大體上仍然維持著本來的面目。文明的河流不止西方這一條。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