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
當時間帶著戰(zhàn)爭的硝煙,以及無數(shù)帝王將相、名流高士漸漸遠去以后,在中國洛陽,在古老的邙山腳下,一個來自朝圣者的頑強足音,卻已經(jīng)在洛河北岸綿延流淌了將近兩千年。
話要說回公元64年,東漢永平七年臘月初七。
這一天,一場“大儺”正在東漢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劉莊的南宮中舉行。驅(qū)除疫鬼,消災祈福,這種流傳了上千年的儀式,此時已經(jīng)成為這個剛剛從十多年的戰(zhàn)亂中安定下來的王朝一年一度最重要的祭祀活動之一。
然而,洛河的流水雖然再一次帶走了象征疫鬼的火把,卻帶不走漢明帝劉莊心中那份長久以來的不安。作為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第四個兒子,自當上太子的那一刻起,這種微妙的不安就始終伴隨著劉莊。
公元25年,漢光武帝劉秀正是憑借著一塊刻有“劉秀當為天子”的神秘石碑,聚攏人心,建立東漢。公元57年,劉莊即位,他內(nèi)心深處或許也無數(shù)次期盼著自己的天子名位能像他所崇拜的父親那樣得到某種上天神諭的確認。
公元65年元宵前夕,劉莊夜寐南宮。恍惚中,他夢見一個高大的金人,從西方飄然而至,在殿庭里飛繞著。夢中的情境如此神奇,縈繞在劉莊腦海中。這個夢成了第二天劉莊和幾個近臣之間的核心話題。
有的大臣告訴他,西方世界有位大神,名叫佛陀,形象與夢中的高大金人一模一樣。劉莊被深深地吸引了?;驶蚀鬂h,怎能缺少如此神通的大神?又怎能不聆聽大神的教誨?
很快,劉莊就派出使者,前往西方拜求佛法。這一年是永平八年。
然而,由于兩漢之交中原王朝國力的衰弱,原本已被西漢武帝遠逐大漠以北的匈奴,此時又重新控制了天山南麓的區(qū)域。
公元65年,當漢使西出玉門關,小心翼翼地躲開匈奴的騎兵,踏上茫茫取經(jīng)求法之路的時候,遙遠的西方,佛陀滅度已五百多年。
隨著阿育王孔雀王朝的覆滅,整個印度半島在分裂戰(zhàn)爭和外族入侵中度過了兩個多世紀。在復興的婆羅門教的擠壓下,大量佛教僧侶被迫離開了故土,把佛法帶到印度南邊的海島以及印度北邊的大月氏、龜茲、于闐等國。
在這樣的背景下,兩支同樣懷著前途未卜心境的隊伍,在今天阿富汗一帶的大月氏不期而遇了。一邊是一路西行、風塵仆仆的求法使者,一邊是一路北上、游化宣教的高僧。這似乎不經(jīng)意間的相逢,竟直接促成了世界兩個偉大文明間的一次巔峰對話。此后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中,這次對話給整個世界帶來的影響之深廣,超出想象。
這次歷史性的相逢,很難找到詳細記載。也許正因如此,才給后人留下無限遐想的空間。
洛陽,這座九朝古都自東周時起就被稱為“天下之中”?!霸鲋芘f,修洛邑,翩翩巍巍,顯顯翼翼,光漢京于諸夏,總八方而為之極”,這是《漢書》作者班固在永平初年對洛陽城發(fā)出的由衷贊嘆。
公元67年,西行求法的漢使回到洛陽。他們不僅帶回了佛經(jīng)和佛陀的畫像,隨同到來的還有兩位印度的高僧:攝摩騰、竺法蘭。
或許從走進洛陽城門的那一刻起,兩位高僧就打消了內(nèi)心的顧慮,認定這里就是他們漂泊半生的歸宿之地。根據(jù)有關史料的記載,攝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得到了漢明帝極高的禮遇,被安排在負責招待國賓的鴻臚寺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