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的媽媽把“上課時,你的精力特別集中,即時記憶力也很好”這一優(yōu)點放在談話的第一層,用來鼓勵孩子,把媽媽的希望“課下及時復習,反復運用”放到夾層里,把可能產(chǎn)生的效果放在最后,這樣一來,教育就變成了一塊孩子樂于接受的三明治,效果很好。
媽媽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如果媽媽們都能這樣動腦筋,一步一步地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習慣,肯定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所以,孩子之間的競爭其實就是家長之間的競爭。誰更有辦法讓孩子欣然接受自己的指導,誰能盡早地培養(yǎng)孩子的優(yōu)秀習慣,誰能使孩子少走彎路,誰的孩子就更容易走向成功。
就連孩子放學之后去網(wǎng)吧的問題,不同的處理方式也會產(chǎn)生不同的結(jié)果。
小明和徐亮是小學同學,初一仍分在一個班。期中考試后,兩個人一同去了網(wǎng)吧。媽媽們放學見不到孩子,心里都非常著急。夜深人靜之后,兩個孩子各自回到自己的家里。小明的媽媽看到孩子悲喜交加,把孩子緊緊地摟在懷里。她給爸爸打電話,告訴爸爸,孩子回來了,不用再找了;給爺爺打電話,告訴爺爺奶奶,孩子到家了,不用擔心了;給老師打電話,告訴老師,孩子到家了,不用再聯(lián)系同學了。媽媽擔心害怕的心情觸動著孩子的每一根神經(jīng)。
之后,媽媽給孩子端上可口的飯菜,心疼地看著孩子狼吞虎咽。飯畢,媽媽把爸爸爺爺奶奶多么著急,老師打了多少電話,問了多少同學,爸爸媽媽打了多少電話,問了多少親戚朋友,一一告訴孩子。最后,媽媽傷心地說,如果你發(fā)生任何不測,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活不成了。聽了這些,孩子哭著說:“就是覺得好玩,進去看看,玩起來就忘了時間,以后肯定不去了,肯定不讓媽媽著急了?!?/p>
而徐亮媽媽,同樣心急如焚,同樣尋找,孩子回來后,看到孩子上手就打,打完之后就是威脅,再去如何如何。孩子犟嘴,媽媽更生氣,把在外出差的爸爸叫回來,逼著爸爸再次運用武力,認為打怕了他就不敢去了。
父母打,奶奶攔,最后演化為家庭矛盾。最后,孩子答應再也不去了,可是,那只是恐懼之下的妥協(xié)。時間不長,老師打來電話,說孩子沒上學,這時媽媽才知道,孩子雖然是按上學時間走的,也是按放學時間回來的,但他又去了網(wǎng)吧,還不只一次。
兩位媽媽的不同處理方法導致了不同的后果。小明的媽媽原諒了孩子偶然的過錯,用自己的愛心和痛苦感化孩子。孩子不想給全家?guī)硗纯啵筒荒茏鲎寢寢寕牡氖虑?。在這個案例中,慈心與孝心融為了一體。
徐亮的媽媽并不是不愛孩子,而是恨鐵不成鋼。但是,由于孩子尚小,不能正確理解媽媽的一片苦心,認為我錯了,你們也打了,這事兩清了。不但沒有起到教育的作用,反而破壞了母子之間的親情。如果這頓打沒能嚇住他,他的膽子會越來越大。
其實,孩子就是孩子,思想還是比較簡單的,怎么引,怎么走。不過,“引”需要講究技巧,必須研究孩子的性格特點,采取合適的方法。
對孩子而言,一個優(yōu)良習慣的養(yǎng)成最少需要兩周的時間,而要扭轉(zhuǎn)一個不良習慣就沒那么容易!要培養(yǎng)一個優(yōu)秀的習慣需要做充分的準備,要想改變孩子一個不良習慣,更應該動動腦筋,沒有充分準備的教育不如不做。如果家長善于運用自己的智慧,發(fā)現(xiàn)了問題,深入思考,尋找良策,孩子的成長就會少走彎路。
所以,學生之間的差異往往取決于家長之間的差異,學生之間的競爭就是家長之間的競爭。在孩子小的時候,做媽媽的一定要握好親情這根紐帶。
教子心經(jīng)
● 在高考中奪得黑龍江省文科狀元的潘偉明,在小學三年級時不能按時完成課堂作業(yè),媽媽并沒有批評孩子,而是同爸爸一起,仔細地觀察孩子的學習習慣,分析原因,最終發(fā)現(xiàn)是孩子“不專心”所致。可是媽媽非但沒有強迫孩子學習,反而叫孩子放學后盡情去玩,作業(yè)等媽媽下班回家后再寫,只是必須在媽媽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孩子養(yǎng)成了專心致志的好習慣,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鼓勵孩子而不是打擊孩子,教育孩子要看到好的一面,并用做得好的去帶動差的。要相信孩子的努力,盡量別說“不”、“不許”,而要說“你可以”、“我相信你”。用期望代替打擊,把孩子的不足或者對孩子的期望放到夾層里,變成一塊孩子樂于接受的“三明治”,這樣的談話和教育比生硬的說教要好得多。
● 孩子就是孩子,思想還是比較簡單的,怎么引,怎么走。不過,“引”需要講究技巧,必須研究孩子的性格特點,采取合適的方法。在孩子小的時候,做媽媽的一定要握好親情這根紐帶。
狀元寶典:父母很少干涉學習,懂得人生比分數(shù)重要
——2010年重慶高考文科狀元:阮秋劍(總分688)
阮秋劍的父親是汽車廠的一名技師,母親是物業(yè)公司的一名文員,都沒有很高的學歷,平時對孩子生活的關心遠勝于對學習的關心。阮秋劍說:“他們對我的學習從來不加干涉,我從小就生活得很自由,想看電視就看,想打游戲就打,沒有在周末、假期上過補習班?!庇捎诟改改仃P心和支持,他很自覺,愛玩又不放任自己。
對于老師,阮秋劍很感激高三的班主任。班主任經(jīng)常跟學生們談心,談人生,談理想,讓他們收獲到了學習之外的許多道理,這些比分數(shù)重要多了。
“人生如棋,樂之不悔”,這是阮秋劍的座右銘,使他保持了學習的好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