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中國采取十大措施,在接下來兩年內投資4萬億元,以刺激經濟。會議第一次采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來描述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并罕見地用“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的要求執(zhí)行新的經濟刺激計劃。
該消息于2008年11月9日正式公布后,A股市場在其后的一周中連續(xù)上漲,甚至帶動了海外股票市場的上揚。
這是1998年以來中國再一次實行大規(guī)模的經濟刺激計劃。
中央近期出臺的“新十條”和溫家寶總理部署七項落實工作,對房地產行業(yè)的影響,概括來講:中期是利好,短期和長期均為利空。
(1)中期利好。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yè),與宏觀經濟的狀況緊密相連,良好的宏觀經濟基本面是促使房地產業(yè)良性健康發(fā)展的基礎。“新十條”著眼于拉動內需,至2010年投入4萬億元,投資主要指向港口、鐵路、能源(核電)、機場等基礎設施領域。按照中央投資1000億元帶動投資總規(guī)模4000億元推算,這將對整個經濟增長有強大的帶動作用,并將拉動水泥、鋼鐵原材料需求,帶動相關行業(yè)發(fā)展,使得整個經濟平穩(wěn)增長,保證中國經濟在接下來兩年保持8%左右的增長幅度。
宏觀經濟的平穩(wěn)增長加之“新十條”中“要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費能力”相關政策的落實,在一定時間內為房地產業(yè)營造了良好的發(fā)展氛圍。
(2)短期利空。兩年4萬億的投資指向主要是鐵路、港口等基礎設施,這將直接帶動水泥、鋼材等原材料的需求,從而促使原材料價格上揚,這無疑增加了房地產項目的建造成本,壓縮房價的調整空間,成本上升、利潤下降的同時,購房者的消費預期和購買力并不會在短期之內恢復,這對下半年調整態(tài)勢加速的房地產現狀而言,短期之內是個不小的打擊。
(3)長期利空。在中國經濟面臨外圍經濟衰退威脅,國內經濟增速下滑的情況下,“新十條”和溫家寶總理布置的七措施的核心是“寬松的貨幣政策和投資拉動需求保證經濟增長”。
首先,從投資拉動需求這個角度來講,就在這次大規(guī)模的投資方案出臺之初,已經有不少的不同意見,有不少學者強烈反對簡單重復以往的思路,建議應該將投資重點放在增加社會福利的公共產品和有利環(huán)保的基礎或農業(yè)設施上,要充分考慮中國經濟的長遠健康發(fā)展。
當然,從效率上而言這樣的選擇并沒有錯,最簡單最直接最有效。問題是,一直以來我們在經濟工作領域需要進行的深入改革卻只能一拖再拖。從長遠看,中國經濟的穩(wěn)定增長要靠消費來提升,雖然短期內投資也可帶來消費,也許通過大力投資,接下來兩年的經濟平穩(wěn)增長能得到保證,但兩年后的更長時間呢?那時候我們又該建造些什么呢?
其次,從年初從緊貨幣政策到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再到徹底放開,早在2009年初即已被諸多經濟研究人員所預測,這起因于對通脹的判斷,究竟是因為流動性泛濫還是資產價格管制所致,對于這個問題,至今也沒有明確的答案,但現實卻是,貨幣政策一會兒松一會兒緊,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按下葫蘆起了瓢。
時至今日,該項政策的負面作用已經在慢慢顯現,但更長時間內的反饋還需要時間來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