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溝通心理學(1)

贏在溝通:突破自我,成就一生 作者:湯皓中


蘇州吳官喜來登之所以是長江三角洲地區(qū)做得最好的酒店,與這個總經理上上下下地盯著不無關系。溝通講得簡單一點,就是人與人的接觸,不這樣上上下下地跑,哪里有可能接觸到下屬呢?

溝通的第二個目的是激勵員工,也就是改善他工作的績效。

自從發(fā)明電腦以后有一個毛病出現(xiàn)了,每個人都以為坐在電腦前面就是在上班,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僅有電腦,并不能夠做出什么東西。有人說電腦能夠作曲,世界上哪一首名曲是電腦做的?有人跟我說電腦會繪圖,世界上哪一幅油畫是電腦畫的?日本人還發(fā)明了一種會寫毛筆字的電腦,可哪個有名的碑體是電腦寫的?可見電腦只是一個工具而已。

自從發(fā)明電腦以后,人與人之間就產生了隔閡。一上班每個人都坐在電腦前面,一直到下班,于是人與人之間失去了激勵。如果你是一個主管,不要常常坐在自己的電腦前面,而應多出去走走,這會使你發(fā)現(xiàn)兩件事情:

坐在那里的每一個員工是一顆顆珍珠,但是中間如果沒有一根線串起來,這個珍珠項鏈是沒辦法掛的。此時,只要你主動一點,你就是中間的那一根線,幫他們串接起來就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所以,管理者不是天天開會,天天看著自己的電腦,而是要出去把他們串接一下,這個概念叫做激勵員工。

艾森豪威爾是二次大戰(zhàn)時的盟軍統(tǒng)帥。有一次,他看見一個士兵從早到晚一直挖壕溝,就走過去跟他說:“大兵,現(xiàn)在日子過得還好吧?”士兵一看是將軍,敬了個禮后說:“這哪是人過的日子哦!我在這邊沒日沒夜地挖?!卑劳栒f:“我想也是,你上來,我們走一走。”艾森豪威爾就帶他在那個營區(qū)里面繞了一圈,告訴他當一個將軍的痛苦和肩膀上掛了幾顆星以后,還被上級罵的那種難受,打仗前一連幾天晚上睡不著覺的那種壓力,以及對未來前途的那種迷惘。

最后,艾森豪威爾對士兵說:“我們兩個一樣,不要看你在坑里面,我在帳篷里面,其實誰的痛苦大還不知道呢,也許你還沒死的時候,我就活活地被壓力給壓死了。”這樣繞了一圈以后,又繞到那個坑的附近的時候,那個士兵說:“將軍,我看我還是挖我的壕溝吧!”

這個故事說明溝通就是一種激勵。管理者在治理公司中,下屬一般不太知道你在忙什么,你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你的痛苦他未必了解,他在做什么你也不一定知道,其實,這就是失去了激勵。尤其對那些采用隔間與分離的辦公室的公司,作為一個主管,你應該要彌補這個問題,常常出來走動走動,哪怕是上午十分鐘下午十分鐘,對你們公司和你的下屬都會有非常大的影響。在管理學上這叫做走動式管理。很多大公司反對把每個人放在一個小房間里面,其管理上的情與理也就在于此。

何謂情感?在企業(yè)管理中,情感指的是工作上的一種滿足或者挫敗。

著名的安利公司有一個優(yōu)點,它不像一般公司那樣總是把“英雄豪杰”的照片掛在墻上。該公司有個很好的習慣,就是每一次找一個

成功的業(yè)務員,叫他把故事講給其他人聽;再找一個失敗的業(yè)務員,把他的挫折感講給別人聽,讓大家一起交流;最后再把五個成功的人和五個失敗的人聚在一起,讓大家再一次互相交流。安利的成功,與這種情感分享有很大的關系。

對于流通信息的溝通方法,日本人的經驗特別值得推介。

他們的主管在移交工作時,很少是同一天移交的,他們還要在一起工作一段時間,通常是半個月,至少也得一個星期,這表示這個溝通不會斷裂。

你注意看,在日本公司里經常會發(fā)現(xiàn)一個年紀大的日本人,帶著個年紀小的日本人,這叫做“母雞帶小雞”。

他們一般都會有一本備忘錄,留給后面接任的人繼續(xù)閱讀。

在我們國內這么多企業(yè)中,很少看到有哪家企業(yè)主管在交接的時候,留下一本備忘錄給后面的人閱讀。

所以他們在業(yè)務交接的時候,都會帶著新的干部去拜訪政府官員、同行,甚至有競爭的對手與大客戶,他們稱之為關系。

以在中國的日本商人為例,他們每個月都做一本書,叫做《中國情報))。上面寫了個“密”字,弄得像個秘密檔案似的,而且其管理與流通也相當嚴格。只有日本人自己可以讀。所以你問日本人我們的某某企業(yè)的情況時,他們都非常了解。反過來問到我們中國人:

“日本小泉首相結婚了嗎?”許多人卻一頭霧水。

日本企業(yè)的崛起與興盛,與他們從來不讓信息的溝通斷裂有很大關系,因為信息一旦斷裂什么東西都將從頭來過,一個公司好不容易栽培起一個經理,結果他拍拍屁股一走,另外一個就要從頭來過。在他們身上的投資,不是白白流失了嗎?這就是最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

三者最終結果都在于讓自己感覺很好。

單獨講人際溝通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生存。一種需要,一種心理需要,一種生存需要!

只有和別人溝通的人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才不會孤獨!才能讓別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人最早的溝通可能是從胎兒時就有了的!

而嬰兒的溝通手段就是哭!一哭媽媽就會知道嬰兒餓了、尿了等等。

所以溝通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設法讓別人知道自己的需求!成人這方面可能復雜一些,溝通的目的既可能是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想法,也有可能是自己想知道別人的想法!

溝通是人的需要。

家長與老師,為的是教育好下一代。但不知何時起,由于對教育孩子的不同理解或溝通不夠,或多或少存在分歧和誤會。據日前報紙登載的一份調查,大部分家長和教師都表示,兩者關系的不和諧一定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只有兩成的家長、教師認為兩者關系不會受影響。

而據對城市市區(qū)一些學校、家長的調查,家長與老師都希望加強彼此的溝通和了解。

小黃是市區(qū)一小學四年級學生,每天上學、放學均由媽媽接送,雖然如此,但小黃的媽媽仍稱不知道哪一位是班主任,更談不上與班主任溝通一下孩子的學習、思想情況。

最近一件事情,更令小黃的媽媽對老師的素質產生質疑。在新學期準備開學的8月31日,小黃按照學期報告冊的通知,早早就回到學校準備搞清潔衛(wèi)生。但回到學校后發(fā)現(xiàn)大門緊鎖,與小黃一樣吃閉門羹的還有不少學生。于是小黃媽媽焦急地給班主任打電話。但班主任一聽卻冷冷地說:“報告冊已寫明了,你不會自己看?那你繼續(xù)等吧?!?/p>

據后來小黃媽媽從其他途徑了解,實際時間是9月1日(星期六)回校清潔,而那個班主任是調到其他學校去了。小黃媽媽說,就算弄錯了時間,解釋一下就行了,何以冷言冷語?

據了解,目前,家長與老師的溝通僅僅就是偶爾電話聯(lián)系,平時難得見上老師一面,有時只是在接送孩子時與老師聊上幾句,基本上無法了解孩子的實際情況。有時真的想了解也不敢主動聯(lián)系老師,害怕老師對孩子有偏見。而學校每學期的家長會,針對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介紹的也不夠,而接近一半的家長認為最有效的溝通方式是老師上門家訪則幾乎沒有。

家長說老師素質有待提高。同樣,老師也說家長在教育方式上存在偏差,家長對孩子的過分溺愛和縱容,令老師無所適從、左右為難。

一位老師說,有時哪怕說他們兩句,學生就會回家告訴家長,說老師怎么罵他。而不明就里的家長就會認為孩子被老師欺負,要向老師討說法。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覺得,自己的苦心不被理解,反而被家長誤會,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再不敢做了,從而放棄對學生的嚴格管教。

市區(qū)一小學的老師告訴我這樣一件事:有一次上體育課,學生都集中將書包放在一起,然后去操場上做運動,而另一位學生趁無人之機,從學生書包中悄悄翻出22元錢,剛巧被路過的老師撞見,而這位學生聲稱是替同學保管錢財。后來經老師在班上調查,沒有學生叫該學生保管財物。該學生于是承認錯誤。第二天,該學生家長來到學校找老師,說家里的錢隨便放也沒有不見的,自己的孩子怎么會偷錢?

后來經老師再三陳述事件過程,這位學生家長才沒意見,但仍認為老師批評孩子,挫傷了孩子的尊嚴。

該老師還說,如果老師不嚴格管教,損失的是學生和家長。同時也挫傷了老師的積極性,不利于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對下一代的培養(yǎng)。

如有的學生學習基礎不好,上課開小差說話做小動作,老師就提出警告,或采取暫且離座罰站的辦法,這樣一來,有的家長就說,老師剝奪孩子的聽課權利。這樣的“罪名”使老師感到很委屈:如果老師不制止,就會讓一個人影響全班50多人聽課,假如家長投訴到教育行政部門,對教師自然不利,于是老師只好無奈放任自流,以此造成學習惡性循環(huán),影響了教育效果。

老師希望教育好自己的學生,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學有所成,本來目的是完全一樣的,但由于缺少溝通,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如何加強彼此的溝通和理解?專家認為:要健全完善落實教師家訪制度。要求教師經常進行家訪,與學生家長保持較密切的聯(lián)系;家訪要做到有目的、有計劃、有準備,重點了解學生家庭情況,以及家長的希望、要求和建議等,并要寫好“訪談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