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武朝的遷都
桓武天皇時代,土地私有化日益嚴重,各地產生出大大小小的封建莊園來,嚴重影響到國家稅收和天皇制集權統(tǒng)治,使得朝廷不得不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挽救班田制的徹底覆亡。
為什么呢?因為雖然頒布了班田收授法,這項法令因為并不完全符合當時的社會生產狀況,仍存在種種漏洞,最主要的就是,各大寺社仍保有寺社地,而很多貴族也仍保有自己的封地(位田、職田和功田等),這些寺社地和封地是不用繳稅的。人口分布不均以及賦稅沉重,導致很多百姓得不到授田或耕不起授田,遂被迫進入寺社地或貴族封地,變成了新興莊園中的農奴。
為了避免這種狀況進一步擴大,奈良朝廷多次移民邊遠地區(qū),開墾荒地。然而因為這些新開墾地的地權是屬于國家的——養(yǎng)老七年(723年)就頒布“三世一身法”,規(guī)定利用原有溝池新開的土地仍歸開墾者一代所有,新修溝池開墾的土地則準許流傳三代——所以開墾者積極性不高,“農民怠倦,開地復荒”。天平十五年(743年),朝廷被迫修改舊制,發(fā)布“懇田永世私財法”,等于打破土地國有制,允許部分土地的所有權歸于個人。
既然有了私有土地,當然也就會產生土地兼并問題。于是,貴族、寺社憑藉權勢和財力,大量圈占和收買土地,收容逃亡農民耕種——他們在自己的私地上派駐管理人,也即莊長,由莊長負責經營的田地就稱為莊園。
桓武天皇無力逆歷史的車輪運轉,徹底解決莊園問題,他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搞點修修補補,暫時緩和一下社會矛盾,保證一下國家的稅收。他所實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一,整頓吏制,設“勘解由使”一職以監(jiān)督地方官吏;二,修正班田收授法;三,承認良民和賤民間的通婚,允許所生子女成為“良民”,以消滅奴隸制殘余;四,部分改征兵制為募兵制;等等。
這些改革措施,無疑會遭到守舊派的反對,為了擺脫那些掣肘的家伙們,尤其是玄昉、道鏡以來日益龐大的寺社勢力,他在藤原種繼(藤原式家宇合之孫)的倡議下,于784年離開平城京,遷都長岡京。然而延歷四年(785年)九月,長岡新都還沒有修好,總指揮藤原種繼卻被人暗殺了。
桓武天皇大為惱怒,下令追查,不但揪出一批陰謀分子,包括大伴、佐伯等煊赫氏族的重要人物數(shù)十人,甚至還最終把矛頭指向了自己的兄弟、東宮早良親王。早良親王是否冤屈,沒有人知道,總之他因此事被廢黜太子之位,幽禁在道成寺中,沒過一個月就絕食而死了。死后次月,桓武天皇立自己的兒子安殿親王為東宮。
據說早良親王留下了惡毒的詛咒,其后不久,天皇的皇后、生母和諸位夫人相繼死去,伊勢神宮也遭逢天火,全國很多地方暴發(fā)疫病?;肝涮旎试陂L岡京呆不下去了,于是在794年接納和氣清麿的建議,再度遷都,是為平安京。
平安京南北約4.7公里,東西約4.5公里,基本架構和平城京很相似,也是北部中央為內里,城中由南北向的朱雀大街相隔為左京和右京,然后由平直的多條橫、縱向街道分割為數(shù)十個坊?;肝涮旎试谄桨簿┧闹芙ㄔO了賀茂、松尾、稻荷等神社,東寺、西寺等寺院,卻不允許平城京的舊寺社搬遷過來。
兩度修建新都,那錢當然花得如同流水一般,不僅如此,桓武天皇還三次大規(guī)模用兵討伐蝦夷,才因為制度改革而積累起來的一點點財富,就又被他盡數(shù)拋將出去了。到了延歷二十四年(805年)十二月,眼看朝廷財政就要崩潰,藤原緒嗣、菅野道真等人上書諫阻造宮和征夷,提出實行所謂“德政”,桓武天皇無奈之下全盤接受了——這恐怕是回光返照吧,因為次年三月,他就嗚呼哀哉,翹了辮子。
桓武朝有位名人值得一提,那就是征夷大將軍坂上田村麿。此人的祖先據說是漢靈帝的子孫,稱為阿知使主,因為曹魏篡漢而率七姓十七縣人口經朝鮮半島流亡到了日本(天曉得?。?。阿知使主的后人曾被賜姓“東漢直”,分為坂上、路、檜前等許多支派,坂上家的坂上田村麿乃是一代名將。
從前任將派兵征討蝦夷,大都冠以“征東將軍”、“征東大使”等名號。延歷十一年(792年),桓武天皇任命大伴弟麿為征東大使,率軍東征,經過四年的時間,獲得大勝。其間,改征東大使為征夷大將軍,到了延歷十六年(797年),作為大伴弟麿的部將坂上田村麿也被封為征夷大將軍——這是此一職銜誕生的由來。
延歷二十一年(802年),坂上田村麿身為主將,率軍四萬東征,大破蝦夷主力,收降蝦夷大首領阿弖流為,在北上川中游膽澤之地筑城,設鎮(zhèn)守府以統(tǒng)治之。此后坂上田村麿的子孫大多出任奧羽地區(qū)的官員,顯赫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