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大榕樹下的三棟屋(6)

港澳往事 作者:陳啟文


四、修復的不僅是房子,更是純粹的歷史

作為在南中國海迅速崛起的一座國際化大都市,香港算來不過百余年的歷史,而新界等地的人類史,雖說可以一直追溯得很遠,甚至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但說穿了,也只是東莞歷史的一部分。對于彼岸的香港,東莞就是他們的故鄉(xiāng)。從東晉咸和六年(331年)起,香港就隸屬于當時的東官郡,后來很長時間都隸屬于東莞縣?,F(xiàn)在六百多萬香港人,一大半都能在東莞找到根。如果不是英國像海盜一樣明火執(zhí)仗地入室打劫,香港也許和他們打劫未遂的虎門一樣,迄今還是東莞南海灣的一個重鎮(zhèn)。東莞人一說到香港,就像說到自己的親人,而香港人回到東莞,也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若要說到香港歷史文化的獨特性、不可重復性,還是從英國殖民開始,才變得那樣多元而復雜,有了屬于自己的獨特內涵和外延。這是內地的任何一個城市不可比擬、也不可替代的。對這些圍村、圍屋、碉樓,香港和珠三角許多迅速崛起的現(xiàn)代化重鎮(zhèn)一樣,也走過很多彎路,經歷了拆除、保護和重建的曲折過程。直到最近幾年,對這些老建筑的保護和重建意識在香港才逐漸占了上風。

我看到的三棟屋是已經修復過的。很想看看它修復前是什么樣子的,在大廳里就展出了一些它以前的舊照片。我只看了一眼就不想看第二眼了,沒想到一座原汁原味的老房子竟是這樣子,其實我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在經歷了兩百多年的風雨剝蝕和煙熏火燎之后,在被白蟻反復蛀蝕之后,它早已千瘡百孔,哪怕是雕欄畫棟,也早已殘破不堪。我突然發(fā)現(xiàn),那些所謂的原汁原味、原生態(tài),聽起來妙不可言,實際上也是一種人類的美麗的幻覺。這世間不可能有任何東西可以原汁原味、原生態(tài)地保存下來。就像那舊照片上的老房子,已經似乎搖搖欲墜的危房,你如果不趕緊進行搶救性的修復,它命定的只能是倒塌,而且很可能倒塌在人類自身上。

聽這個博物館的一位館員說,這個修復的過程非常難。為了把這個圍村永久保存下來,先要對地基鉆孔灌漿,再用經過防白蟻防潮防火處理的杉木替換被白蟻蛀空了的梁柱,還要在兩層屋瓦之間加入一層三合土的防水夾層,加固屋宇的整體結構。為了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這所有的修復材料都必須仿舊、逼真。三棟屋原本是青磚青瓦建造,這樣的磚瓦在香港已經找不到,經過反復尋覓,最終才在寶安縣龍岡瓦窯燒造出這種磚瓦。鋪地的廣東大街磚,在東莞縣北柵區(qū)的瓦窯燒制成功。花崗石板是從福建省泉州買來的。這也是香港人干事的性格,嚴謹?shù)矫恳粋€細節(jié),絕不將就,寧缺毋濫。而對屋內裝飾的修復,必須細心地一點點挑起被煙火熏得發(fā)黑變黃的面漆,探悉原來的底色,這樣才能達到最逼真的效果。經過如此精細的修復,那重新粉刷的漆色,看上去并沒有煥然一新的感覺,依然古樸,古色古香,而且和周邊的木飾顏色非常協(xié)調。

這個修復過程有很多值得我們反復品味的東西。想到內地一些文物古建的修復和重建,一個個急功近利,而那些日趕夜趕趕出來的東西,一個個漆光閃亮,但那刺眼的顏色、拙劣的工藝,不出兩年,就會剝落得不成樣子。像黃鶴樓,更是徹頭徹尾用混凝土和鋼筋澆鑄起來的。香港很少有這種在內地泛濫的仿古懷舊建筑,也很少有像內地一樣由赤裸裸的利益驅動和有商業(yè)背景的懷舊體系。這讓他們的歷史記憶更真實,也更純粹。

但愿,這不是多余的話。但愿吧。

不知不覺,已是黃昏,這深秋傍晚的陽光正把門口的大榕樹無形地放大。隨著陽光逐漸暗下去,天空已是混沌一體的暗紅。但這老屋的顏色還在不斷加深,或許,將一直深入人類的夢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