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
我們絕不能忘記,絕大多數人只是通過親身的體驗才學到智慧。第一,這說明了為什么能夠事先采取預防措施的人是如此少有——人們總以為,自己到時候總能夠以這樣那樣的方式克服危險。第二,這還說明了人們對別人的苦難麻木不仁的原因。同情與對臨近災難的畏懼是成比例地生長的。對于這種態(tài)度,有許多具有倫理根據的辯解。任何人也不想去同命運正面沖突:只有在面臨實際的危險時,才會需要內心的呼喚和行動的力量。任何人都不能對這個世界上的一切苦難和不義負責,任何人都不想把自己作為這個宇宙的法官。從心理上說,我們的想象力、敏感性和心理的敏銳之匱乏,由于一種穩(wěn)定的平靜、一種不受擾動的專注力和一種對苦難的巨大包容性而得到了平衡。但是,從基督教的觀點來看,這些起鎮(zhèn)靜作用的條件,沒有一個能夠補償那個最重要的因素,即真正寬廣的同情心之匱乏,基督在自己的時刻來臨之前,一直沒有遭受苦難,但是一當苦難來臨,他就作為一個自由的人,伸出雙手抓住了它,掌握了它。正如《 圣經 》告訴我們的,基督以自己的身體,承受了我們人類的一切苦難,似乎這些苦難都是他自己的一樣(這是一種偉大的思想),并且完全自愿地忍受了這些苦難。當然,我們不是基督,我們不必用自己的任何行動或受難來救贖世界。我們不需要把這樣一個無法忍受的重擔加諸自身。我們不是主人,而只是歷史之主(上帝)手中的工具。在他人受難之時,我們同情他們的能力是極其有限的。我們不是基督,但是,如果我們要成為基督徒,我們就必須通過負責地行動,通過抓住自己的“時刻”,通過像自由人那樣面對危險,通過表現出一種并非出自畏懼、而是出自基督對一切受難者的解放和救贖的愛的真正同情心,來展示出類似基督同情心的廣度。袖手旁觀,最不合乎基督之道。基督徒不需要等到自己親身受難之時;基督為之而死的他的弟兄們的苦難,已足以喚醒他的積極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