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愛錢是一種健康心理(1)

孩子的財商99%靠爸爸 作者:彥秋


自美國新任總統奧巴馬一家入住白宮以來,他的兩位千金的舉手投足都成了輿論和大眾關心的焦點。

據美國媒體報道,奧巴馬總統的女兒薩莎和瑪利亞要通過幫忙做家務賺取一周的零用錢,在自己家里體驗工作賺錢的滋味。

奧巴馬說,他只給自己的兩個女兒(一個7歲,一個10歲)每人每周一美元,作為她們做家務的報酬,比如布置餐桌、清洗碗盤、打掃自己玩的地方和壁櫥等。

把做家務事和酬勞掛勾,甚至給零用錢這件事本身,都是很有爭議的問題。一些家庭認為,家中的每個人都應該做家務,不應該因為孩子做了家務就給他們報酬;另一方面,支持“做家務給報酬”的人認為,孩子們不應該什么也沒做還能拿零用錢,這類酬勞可以幫助孩子們學會重要的理財技巧。

實際上,像奧巴馬一樣,通過各種簡單的方式讓孩子從小培養(yǎng)理財思維的做法,在西方很多國家都非常盛行。例如在法國,早在孩子三四歲的時候,家長們便展開家庭理財課程,教授孩子基本的貨幣觀念;10歲左右,法國家長就開始為小孩設立獨立的銀行賬戶,積極培養(yǎng)孩子的理財觀。

在美國,理財教育計劃的制訂則更為詳細,每個階段都有具體的目標:3歲,能夠辨認硬幣和紙幣;4歲,知道每枚硬幣是多少美分,認識到自己是無法把商品買光的,因此必須做出選擇;5歲,知道硬幣的等價物,知道錢是怎么來的;6歲,能夠進行簡單的找零計算,能夠數大量硬幣;7歲,能看價格標簽;8歲,知道可以通過做額外工作賺錢,知道把錢存在儲蓄賬戶里;9歲,能夠制訂簡單的一周開銷計劃,購物時知道比較價格;10歲,懂得每周節(jié)約一點錢,以便大筆開銷時使用;11歲,知道從電視廣告中發(fā)現事實;12歲,能夠制訂并執(zhí)行兩周開銷計劃,懂得正確使用一般銀行業(yè)務中的術語;13歲,嘗試進行股票、債券等投資活動以及商務、打工等來體會賺錢的意義。

再來看亞洲,大多數父母與孩子談到金錢時都諱莫如深,基礎、系統的兒童理財教育相當空白。爸爸得在社會上打拼,為的是什么?當然就是錢。爸爸們心里都明白,錢這個東西在社會的等價交換物是任何人生產、生活、發(fā)展都必須的,即便表面再怎么清高,也沒有誰會將金錢拒之門外,與錢“結仇”。既然爸爸們實際上也愛錢,為什么要剝奪孩子的權利呢?古語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要是取之有道,大大方方地愛錢、賺錢,便應該被看作是一種合理合法的健康心理,大可不必扭扭捏捏。爸爸們越是不把金錢的本質和獲取方式告訴孩子,孩子日后就越容易走彎路。

過年的時候,爸爸對媽媽抱怨:“現在經濟不景氣,今年的獎金少得可憐。哎,錢錢錢,命相連,真是氣死人?!?/p>

這時兒子點點抱著皮球走過來說:“爸爸,剛才跟鄰居天天玩,他說他爸爸都給他壓歲錢了?!?/p>

爸爸愣了一下,連忙從錢包里掏出一百元給點點:“那,點點也有?!?/p>

點點接過錢,不滿地說:“才這么一點,天天都有兩百呢!”

聽完這話爸爸急了:“你個小孩子,成天就錢錢錢,掉在錢眼里了?”

點點委屈地說:“你剛剛還在跟媽媽說‘錢錢錢,命相連’,難道你不愛錢?”

爸爸愣住了,片刻才說:“我愛錢,是因為家里開銷需要錢,給你交學費也需要錢??!”

點點揚起小臉說:“我愛錢,是因為我想買比去年更大的玩具車!”

愛錢,不分尊卑長序,更不分男女老幼。當孩子向你提出錢的需要時,是時候審視自己的理財教育是否缺位或者不當了。學者研究表明,兒童接受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都有一個關鍵期,對于稍具難度的理財能力而言,培養(yǎng)的關鍵期為5~14歲。

沒人會憑白無故地愛上一件東西,只有當這件東西能滿足人的某種物質或者精神需要的時候,他才會想要得到這樣東西。因此,當這個叫點點的孩子愛上錢,這是一件好事,意味著他已經知道了錢的重要性;而此時,就是引導他建立健康、積極的金錢觀的最好時機。

一家幼兒園里,一個由4~6歲的小朋友們自主“經營”的“玩具超市”開張了。

在幼兒園里一條長達50米的林蔭道上,共開設了近100個玩具攤位,出售的玩具都是“小老板”從自己家里挑選來的。有的小朋友,還給自己的商品“標價”了。

玩具超市生意十分興隆,有的小朋友為了多“賺”錢,幾乎將家里所有的玩具都搬來了,站在旁邊“打下手”的爸爸媽媽們累得滿頭大汗。爸爸媽媽們說,雖然當初在商場里購買的玩具是比較貴的,而在“玩具超市”里卻以低廉的價格出售(主要是利于孩子計算),但這個活動能有效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讓孩子學會簡單的計算,認識金錢,學會理財賺錢,因此很有意義。許多“賺”到錢的小朋友都開心地拿著錢不肯放手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dappsexplained.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