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逐南洋:若隱若現(xiàn)的影響力
馬六甲很快恢復了往日的平靜,貿(mào)易繼續(xù)興盛。
鄭和下西洋前兩年,也就是1403年,朱棣復置浙江、福建、廣東三市舶司。因諸番來華漸多,明政府遂在三市舶司分別建造專門接待外國商使的館驛,福建曰“來遠”,浙江曰“安遠”,廣東曰“懷遠”。
貢使團到達京師后,除朝見皇帝、進行“貢”與“賜”的禮品交換外,還被允許在隸屬禮部的會同館與中國商人進行一定規(guī)模的互市,這也屬朝貢貿(mào)易的組成部分。
貢使沿途往返的車、船、食宿均由官府供給,朱棣要求各級官員對“遠人來歸者,悉撫綏之,俾各遂所欲”,盡管一些貢使有恃無恐,橫行霸道,騷擾鄉(xiāng)民不可勝言,但官民以為朝廷招懷遠人,“無敢與較”。朱棣說:“朝廷取四夷,當懷之以恩。今后朝貢者,悉以品級賜赍,雖加厚不為過也。”
在鄭和第六次下西洋后一年,有16國遣使臣1 200人同時隨鄭和來華。整個永樂年間,各國貢使團來華多達318次。除了一些王子、王妃外,還有4個國家的國王8次來華訪問,這也是前朝所不曾見過的。
貢使團附帶來華貿(mào)易的商貨被特旨免稅,但照例有抽分,并由政府出高價收買其中的大部分。明朝永樂年間的朝貢不看重花銷,不拘商稅,盡在禮數(shù)與威嚴,這注定了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朝貢史上最為輝煌和最為璀璨的一幕?!秳蛑袊鞔贰穼τ罉返鄣奈闹挝涔ψ鞒隽烁叨仍u價:
永樂帝留給明代后來的君主們一項復雜的遺產(chǎn)。他們繼承了一個對遠方諸國負有義務的帝國、一條沿著北方邊境的漫長的防線、一個具有許多非常規(guī)形式的復雜的文官官僚機構(gòu)和軍事組織、一個需要大規(guī)模的漕運體制以供它生存的宏偉的北京。這只有在一個被建立帝國的理想所推動的朝氣蓬勃的領袖領導下才能夠維持,這個領袖能夠不惜一切代價,并愿意把權力交給文官,以保持政府的日常職能。
維持頻繁的朝貢貿(mào)易,并不僅僅取決于其繼任者的執(zhí)政素質(zhì)和政治影響,更何況明朝具有文治武功的皇帝寥若晨星。因為是以和平的方式,所以鄭和下西洋并未在南洋留下駐軍及基地,僅滿足于非常規(guī)的外交聯(lián)絡。盡管如此,明政府仍換來了在100多年間甚至更長時間內(nèi),在南洋若隱若現(xiàn)的政治影響力,直到葡西商人闖入。
馬六甲是這種政治影響力的一個縮影,它猶如一面多棱鏡,映襯出遞次出現(xiàn)在這里的暹羅商人、明朝海盜商人、鄭和下西洋船隊、印度古吉拉特商人以及后來的葡萄牙商人的身影,他們構(gòu)成了馬六甲的古代史。
這些接踵而至馬六甲的商人不約而同沖著一種商品而來:香料。它與中國的絲綢、瓷器及之后的茶葉一樣,曾經(jīng)左右著世界貿(mào)易的格局。馬六甲特殊的戰(zhàn)略位置,讓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香料市場,每年從這里產(chǎn)出的香料被運往中國以及通過地中海轉(zhuǎn)口到歐洲。
馬六甲最初的主人是暹羅商人,這個又叫滿剌加國的馬六甲王國,在1405年脫離暹羅宣布獨立,并于同年與明政府通好納貢,尋求明政府的庇佑。永樂九年至宣德八年(1411~1433)間,馬六甲王國的使臣來華朝貢達15次之多,國王更是5次親自前來。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在1411年,拜里米蘇拉親率妻子陪臣540多人到南京面見明成祖朱棣。
鄭和七下西洋,至少5次靠岸馬六甲。依托馬六甲作為中轉(zhuǎn)站,鄭和在馬六甲設立倉庫。法國史學家布羅代爾認為,中國在馬六甲興起及其在維護亞太——印度洋貿(mào)易網(wǎng)中發(fā)揮了作用:如果馬六甲不是向中國輸誠納貢,“暹羅和爪哇無疑會一口吞掉這個因地方政治的偶然機遇而誕生的小城市”。
但在布羅代爾看來,中國在此地的影響力不比印度,馬六甲的外國商人中以古杰拉特(現(xiàn)巴基斯坦東北部旁遮普省城市)和卡利卡特(現(xiàn)印度南部城市)的穆斯林商人居多。
古杰拉特是當時屬于印度坎貝的另一名稱,這是1406年鄭和與1489年葡萄牙達·伽馬兩位東西方航海家共同登陸過,并最后去世的地方。古杰拉特的商人在蘇門答臘、爪哇與馬六甲同樣站穩(wěn)了腳跟,控制了轉(zhuǎn)手銷往地中海的大部分香料和胡椒。印度在對外關系方面遠比中國開放,就這樣再次顯示了它潛在的優(yōu)勢,并與伊斯蘭和瀕臨地中海的近東地區(qū)的商業(yè)網(wǎng)連成了一片。
作為當時最大的馬六甲香料消費國,明政府以馬六甲為中樞,保持與南洋、印度洋的暢通以符合國家利益,中國的興趣也在于限制暹羅侵犯馬六甲和爪洼向馬六甲的擴張。暹羅政府也注意到了來自中國的壓力,幾乎每年都派納貢使團到中國并從中得益。暹羅曾對馬六甲動武,要求馬六甲成為其藩屬國但最終失敗,以此為標志,明朝的朝貢貿(mào)易圈出現(xiàn)了漠視宗主國權力的離心力,此時馬六甲王國只認中國為其宗主國,就遣使向明朝皇帝控告,明政府的保護到這時還有效果。古杰拉特商人黃雀在后,也分享了中國的存在給馬六甲地區(qū)所帶來的政治平衡與潛在利益。在1408年、1419年、1436年,明朝在協(xié)調(diào)暹羅與占城、蘇門答臘、馬六甲王國之間的糾紛上發(fā)揮了積極作用。